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孔子的教育思想首开私学汇总58句

时间:2023-02-14 12:27:57

孔子的教育思想首开私学

1、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认为忠乃表现于与人交往中的忠诚老实。

2、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

3、悌:指对兄长的敬爱之情。孔子非常重视悌的品德,其弟子有若根据他的思想,把悌与孝并称,视之"为仁之本"。

4、四是桃李满天下,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影响甚大,被尊万世师表。

5、秦朝采纳丞相李斯的建议颁“禁私学令”,否定教育的作用,违背历史发展规律,实为秦二世而速亡的原因之一。

6、私学,是中国古代私人办理的学校,与官学相对而言。私学产生于春秋时期,孔子虽非私学的首创者,但以孔子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历时2000余年,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7、孝:孔子认为孝悌是仁的基础,孝不仅限于对父母的赡养,而应着重对父母和长辈的尊重,认为如缺乏孝敬之心,赡养父母也就视同于饲养犬,乃大逆不孝。孔子还认为父母可能有过失,儿女应该婉言规劝,力求其改正,并非对父母绝对服从。这些思想正是中国古代道德文明的体现。然而孔子论孝,还讲"父母在,不远游","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表现了其时代的局限性。孝被后世之儒定为繁琐仪式,《礼记》中规定父母死后"水浆不入口,三日不举火","哭泣无数"以至"身病体羸"变成精神和肉体的自我摧残。宋明时代把孝道作为道德论中最重要的范畴之一,理学家朱熹提倡父权绝对化。孝观念,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演变中,剔除宣扬封建主义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养老",将孝亲与忠于民族大义相结合,主张死后薄葬节用等。

8、五、确立了中国教育做人和成才并重的教育模式

9、三、提出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教育思想

10、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三是各地游学,推动传递知识的风气,百家争鸣,让各阶层人士对知识有了更深的尊敬。

12、孔子对中国教育的贡献,可以说是中国教育的鼻祖,因此,他被后世尊称为“圣人"、“万世之师”。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孔子是当之无愧的“圣人”和“万世之师”,当今遍布世界的孔子学院,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13、一,他的“有教无类”的平民机会均等的教育理念影响深远。

14、私学产生原因,除社会需求外,还有赖于两个基本条件,即有可教学的内容和有从事教学的人。私学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15、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今文经学为官学,但是并不禁止私学。于是古文经学面为由私人传授的私学,到东汉末年已取得了压倒官学的地位,如马融、郑玄等古文经学大师的私学学生多达千人以上。汉代尤其重视师传家法,皆由孔丘以来的私学培养而成。

16、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17、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18、在孔子之前,教育只存在于王室和贵族之间,教育的方式是师徒传授,言传身教,规模非常小,常常是一个师傅带几个孩子,甚至一个孩子。这严重制约了知识、文化的传播,使社会发展非常缓慢。

19、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20、孔子兴办私学,设教于杏林,弟子三千,创设了学校教育这一形式,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开启教育大众化的时代。

21、从孔子开始,“儒”的观念发生了变化,渐渐地脱离了巫的知识范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首开私学的教育家,人称“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他及弟子把古代为贵族所垄断的礼仪和各种知识传播到民间,逐渐形成儒家学派。

22、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23、在孔子兴办私学以前,受教育、掌握知识是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奴隶和平民是没有这个权利的。孔子办学,开启了平民接受教育、掌握知识的先河,对启迪民智,促进社会发展和进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4、儒学的这种状况必然引起统治者的不满,唐宪宗的疑问就是由此产生的。对于宪宗的疑问,白居易回答说:“‘汉元优游于儒学而盛业竟衰’者,非儒学之过也,学之不得其道也。”(《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全唐文》卷六六九)元稹也回答说:“尚儒术而衰盛业,盖章句之学兴而经纬之文丧也。”(《对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策》)。既然是“不得其道”,就需要开辟新的途径。因此,如何重振儒学,为社会的转变提供理论的指导,就成为历史赋予儒学的新使命,并影响了儒学发展的方向。

25、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26、一是提倡有教无类,打破知识的垄断,推动教育向下层人民的普及。

27、汉代经学思潮的产生,就是为适应封建社会由分裂转变为集权统一的需要,提炼出了一种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一方面论证君父的权威,另一方面防止君父的权威向危害统治阶级根本利益的方向发展。汉代经学衰落后,儒家一直缺乏对自身的反思,未能找到代替神学目的论的哲学体系,它的作用也就随之削弱。

28、四,教师职业化也是孔子的极为重要的影响。

29、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30、二,平民学校也是由他建立的。

孔子的教育思想首开私学

31、一、开创了平民受教育的先河

32、二是提出学习的方法,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等。

33、在一个社会中,政治、经济和军事制度组合成统治体制,直接起控制社会的作用。思想的社会功能则是通过引导社会成员服从统治体制,并为体制内部各方面关系的调整提供理论指导,间接地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所以尽管唐代前期儒学的发展状况与专制政治的发展有不适应之处,但由于统治体制的整体功能较强,思想方面的缺陷就显得不那么突出。然而到唐代后期,随着统治体制失去平衡和中央集权的控制力的削弱,儒家经学的僵化使其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也导致了一些人不愿花力气学习儒学,而汲汲于功名富贵。如著名的节度使马燧“年十四从师讲学,因辍卷喟然曰:‘大丈夫当建功立名,康济天下,岂能矻矻为章句儒耶?’”(权德舆《马公行状》,《全唐文》卷五○七)。

34、孔子提出了许多影响中国数千年的教育思想。如“因材施教"、“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等,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就是在今天,仍然对教育和教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35、三,完善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思想,不仅使他首开系统教育先河,而且成为千秋景仰的“万世师表”。

36、谈到儒学的时代使命,不能不从回顾上个世纪儒家哲学在发展期对历史使命的认识与承担说起。

37、四、创设了教师职业

38、唐代立国以后,统治阶级致力建立统治体制的同时,在思想领域承袭了南北朝以来三教鼎立的格局,以开明的态度鼓励各教的发展,并用政权的力量调整它们之间的关系,使之共同为封建统治服务。这样做的结果,加速了以民族融合为背景的文化融合,从整体上提高了中国哲学的水平,但却因为没有把儒学放到与作为实施统治的主要指导思想相应的地位,从而在客观上延缓了儒学的发展。唐代前期挟政治权威,以训诂经学的办法把学派纷争的南北经学捏合在一起,而不重视从哲学的高度积极发展儒学理论,这就使得处于三教鼎立中的儒学在理论上不及发展迅速的佛学和道教哲学,更不足以承担起思想的统一保障与政治统一的任务。

39、(1).儒家学说;儒家经学。《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世之学老子者絀儒学,儒学亦絀老子。”《后汉书·方术传上·李郃》:“父頡,以儒学称,官至博士。”唐韩愈《唐故河南令张君墓志铭》:“皇考讳郇,以儒学进,官至侍御史。”宋欧阳修《归田录》卷一:“自太宗崇奬儒学,骤擢高科至辅弼者多矣。”

40、儒学的宗旨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兴邦、平天下!

41、儒学的使命

42、中国私学兴起于春秋,到清朝结束。

43、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迎来儒学的繁荣发展。沿承上个世纪抗战期间儒家思想的理论建构与发展,作为民族哲学的儒学应积极面对时代和社会的变化、调整与挑战,面对中华民族的新发展,开拓出新的辩证吸收西方文化、发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儒家哲学,并从儒家立场对世界和人类的普遍性问题给出指引。

44、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中,由于儒学代表了宗法文化的基本精神,致力于维系社会纲常伦理关系,所以汉以后受到了历代统治阶级的重视,实际上总是居于统治地位。在人们心目中,儒家文化几乎就是国家典章制度和政治伦理原则的同义语。只要封建宗法社会不解体,儒学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观念的深刻影响和维护封建统治的作用就不会消失。但是起这种影响和作用的思想成分在民族文化中所居的层次是比较低的,只能反映社会生活中比较稳定的内容,而无法在理论上回答历史发展所带来的新课题,体现变化了的时代精神。因此就需要有高层次的哲学洞察历史的发展变化,重新对传统思想作出解释,不断给整个文化注入新的生命力,起到凝聚社会的作用。

45、中国古代私学教育始于春秋时期,其中以孔子的私学规模最大、影响最深远。

46、唐宪宗在策问中也谈到了儒学,他说:“汉元优游于儒术,盛业竟衰。”他认为,西汉政权的倾覆与汉元帝空谈儒学而不注重解决现实问题有关。这是他对于儒学社会功能的怀疑。这种怀疑反映了人们对于唐代儒学缺乏建树的不满,如吕温就感叹说:“儒风不振久矣。”(《与族兄皋请学春秋书》,《全唐文》卷六二七)

47、二、创设了学校教育这一教育形式

48、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

49、儒学的使命是:大学(大的学问、高深的哲理)的宗旨在于明白、弘扬真正真实、绝对正确的道路,在于亲爱人民(大范围的慈悲心),在于使人达到最圆满的、最完善的境界(回归自性)。知道应达到的境界(人生目标和意义)才能够志向坚定(不怀疑、不动摇、不夹杂);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内心清静);镇静不躁才够心安;心安才能够思虑周祥(正确认识和分析问题,生智慧);思虑周祥才能够得到真正的智慧(知道人生和宇宙的真相)。每样东西都有根本、有枝末,每件事情都有开始、有终结。明白了这本末始终的道理(真实的因果定律),就接近事物的发展规律了。

50、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

51、教育上:⑴、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⑵、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⑶教育学生要有老老实实的学习态度,要谦虚好学。⑷、要求学生时常复习学过的知识,以便“温故而知新”。

52、儒家是巫师演化而来的。孔子自己曾经说过,“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也”。但同时,他也指出了自己与专门沟通鬼神的术士有所不同,“吾求其德而已”。

53、因此,儒家是承袭殷商以来的巫史文化,发展了西周的礼乐传统,是一个重血亲人伦,追求现实事功,礼教德治精神始终一贯的学派。

54、孔子创设了学校,做了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老师,从此人类发展史上有了教师这一职业,也有了专门的受教者学生,因此,孔子被称为万世先师。

55、孔子传教,首重修德,后传知识,即今天的成人教育和成才教育,这就是今天德育为首,先做人,后做事的教育源头。

56、汉代私学在组织形式上可分为“蒙学和精舍”(精庐)两种。前者是小学程度的书馆、学馆,属启蒙教育;后者为专攻经学的经馆精舍、精庐等,属提高教育。

57、儒学是由孔子创立,以克己复礼为宗旨使命的学说

58、(2).元、明、清在各府、州、县设立的供生员修业的学校。《元史·选举志一》:“依儒学、医学之例,每路设教授以训诲之。”明汤显祖《牡丹亭·腐叹》:“自家南家府儒学生员陈最良。”《儒林外史》第十一回:“捷报贵府老爷杨讳允,钦选应天淮安府沭阳县儒学正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