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比喻论证类型有哪些40句

时间:2023-02-05 13:25:46

1、比喻论证:通过将要描写的事物比喻为它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2、它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3、如“四人帮的头面人物江青,她本是一个白骨精。穿黑裙,戴黑纱,活象一只老乌鸦。”这里江青与白骨精的相似点是“变化多端为害人民的鬼蜮”,江青与乌鸦的相似点是“黑得令人讨厌的形象”,这个比喻中的两个喻体是“白骨精”、“乌鸦”。

4、比喻论证也是运用比喻修辞,而写作意图是借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展示道理,有一个系统的论证过程,鲁迅《拿来主义》就是典型例子。

5、要完整、深刻地论述一个问题,不能仅靠几个比喻,应把它和例证法、分析法等结合起来使用。

6、好处:通过比喻进行证明,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使论证浅显易懂。基本格式:

7、论证方式不同

8、举例论证:通过列举具体实例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9、(2)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较主体与客体的相似点,有客体某一属性,推出出体也该有这一属性,有一个比较推论的过程。

10、我是无数颗星中的一颗,可我为自己今天的光芒而自豪;我是大地上的一株花蕾,虽然并不芳香耀眼,可我为将要到来的开放而自豪。

11、我平凡,却平凡得有价值;我平凡,却平凡得有尊严!

12、论证中的主体称呼不同

13、举例论证和比喻论证的区别

14、(2)比喻应当贴切、自然,要能恰到好处地说明被论证事物的特点。

15、如,“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以“抱薪救火”的愚蠢,“薪不尽,火不灭”的后果,来说明“以地事秦”的不智,最终走向国灭的结局。

16、如“我国名胜古迹十分多。诸如泰山,黄河,故宫,孔府,普陀山,明孝陵,香格里拉等。”此处后面列出不全面的举例对前面的观点进行论证即为举例论证

17、(1)比喻论证的两者为:本体和喻体

18、一、含义不同

19、孟子的《鱼我所欲也》,先说用“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进行论证:当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就舍与鱼而取熊掌,用这个比喻很通俗易懂的说明人们很自然的懂得取舍。

20、比喻论证是一种特殊的论证方法。比喻者与被比喻者之间类相异而理相同。类相异,才能作比喻;理相同,才能进行推理、论证。

21、举例论证是一种从材料到观点,从个别到一般的论证方法,是从对许多个别事物的分析和研究中归纳出一个共同的结论的推理形式。使用这种方法,一般是先分论后结论,即开门见山提出论题,然后围绕论题逐层运用材料证明论点,最后归纳出结论。这种结构的方法,比较符合人们的思维认识规律。

22、这需要看作者的写作意图。

23、(3)因为比喻的双方缺乏本质上的内在联系,所以任何比喻都是有缺陷的。

24、类相异,这点与比喻相同;理相同,则与不具有论证作用的比喻相异。

25、进而论证当生命与大义不可同时得到时,也应能正确的取舍,舍生而取义者也。

26、(2)类比论证的两者为:本体和客体(类体)

27、比喻论证是指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28、(1)比喻论证是用具体形象的事物比方抽象的论点、道理,重点在“喻”,使说理更加形象易懂。

29、理相同,这点与类比论证相同;然而它只要求道理真,却不必是事件的真实,这点则又与类比论证相异。

30、可以把教师比喻成蜡烛、春蚕,说明他们无私地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不能将他们比喻成能使别人干净起来,可他们自己却像越来越脏的抹布、扫帚,这样运用比喻法,叫“引喻失义”,应当注意。

31、比喻论证是通过打比方进行论述,举例论证是举例子,摆事实进行论述

32、它与修辞手段的比喻及类比论证既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差异的地方。

33、含义不同、方法不同。比喻论证:通过将要描写的事物比喻为它物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举例论证:列举真实、可靠,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34、举例论证,运用典型事例来证明论点的方法。通过列举典型事例,具体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增强了说服力。

35、议论文中使用比喻,自然是为了使所议论的道理,所谈论的事物形象化,使用比喻的意图是对语言进行艺术加工。如鲁迅论梁xx,把他说成“走狗”,这是议论文中使用比喻。

36、比喻论证用比喻者之理去论证被比喻者之理的论证方法。在两事物之间,只需要有类似之点,即可用一事物比喻另一事物,从而论证一个比较抽象的事理。

37、二、方法不同

38、(1)用来作为喻体的事物,应当是为大家所熟悉的、具体的、浅显的,这样,才能既通俗又生动地说明另一个事物。

39、举例:我特别平凡,又平凡得特别。

40、如《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主体),邹忌(客体)有相似点,同为上位者,那么邹忌有受蒙蔽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