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新年登高心情感言句子精选65句

时间:2023-01-04 11:50:20

1、一个秋风萧瑟的黄昏,我坐在书桌前,翻开厚厚的唐诗,把目光定格在杜甫的《登高》一诗上。

2、信步上鸟道,不知身忽高。

3、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性迈;林间松韵石山泉声,静里听来识天地之鸣佩.这是淡泊修身、宁静养性的至高禅境,是追求“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的心志历练.

4、《登山》许棠

5、欲从携手登高去,一到门前意已无。那得更将头上发,学他年少插茱萸。

6、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

7、《登高》一诗,是杜甫晚年流寓夔州重阳登高所作。此时的杜甫满腹辛酸,饥寒交迫,他的内心多么痛苦啊!

8、吾爱登山不喜船,藤援戏作网猴穿。

9、《登高》是唐代诗人杜甫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律。这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极端困窘的情况下写成的。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病魔缠身,在云安待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他的生活困苦,身体也非常不好。一天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因此,诗中充满了诗人的感悟和叹息。

10、每天像爬山一样活着吧,慢慢地、坚持不懈地攀登,还要记得欣赏每一瞬擦身而过的风景。

11、黄鹂回巢麻雀舞。

12、中午艳阳高照,一起爬山可好!微笑在我心间,欢乐随我天天。

13、对于登高的妙处.荀子这样说:“吾曾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孟子亦说过:“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其寓意是告诉我们:要想不断突破和超越眼界和视点,就得不断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想高度,这样方能以超然物外心境看破世间的变幻与纷扰.

14、猕猴呼独散,隔水向人号。

15、带着些许的神秘感我们迎着朝阳出发了,踩着石梯在茂密的丛林中传山而上,心里还真有几分兴奋,现在想来也许是内心深处对山顶的神秘渴望起了作用吧!就这样走走歇歇终于爬上了山顶!

16、三十五岁到长安谋求官职以实现其“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之理想,然玄宗自册立杨贵妃后便“春从春游夜专夜,不理朝政居后宫。”奸臣当道、正人被斥,杜甫于长安竟困居十年不为所用。

17、安史之乱结束后,杜甫从间州重返成都,经人推荐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世有“杜工部”之称。

18、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19、吟川浩气皆留我,觅洞烦愁送与仙。

20、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21、山路漆黑一片,我带上耳机放出比较舒缓的音乐,缓缓往山下走去。

22、偶尔去爬上可以愉悦我们的身心,大家不妨多去爬山哦!

23、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上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四海五湖皆一望。

24、重读此诗,我的心里生出无限感慨。我品味到的是满嘴的苦涩和辛酸。恍惚之中,杜甫那扶病登高、愁绪满怀的形象浮现在眼前。呵,我终于真确地感受到诗人内心的苦楚!他漂泊异乡,穷困潦倒,孑然一身,独自登台。。。。。。

25、近空无世界,当楚见波涛。

26、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27、这是一座少有人登的山,山路羊肠,埋没在浓荫中,拨草寻路,蜿蜒而去,循着叮叮咚咚的流水声,我来到了神童泉边,泉水自山岩基部流出,无论春夏秋冬,旱涝交替,她总是流淌的悠悠闲闲,自自在在,水流旱天不减,涝天不涨。

28、无论是成功者还是失败者,登临高处时都会得到一种启示:身处高端,既能体味到“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和“山高人为峰”的威赫;亦能感知“高处不胜寒”的惶惧与脚踏大地生活的踏实.同时,感悟到应该保持一颗成功不过于惊喜、挫败不过于失落的平常之心.这样才会活得洒脱和真切.

29、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杜牧《山行》

30、捧着淡黄的诗笺,闻着油墨的芳香,我仿佛跨越了历史时空,来到杜甫的草堂。望着杜甫那满头的白发和褴褛的衣衫,我深切地感受到了他的忧愤与苍凉。

31、和李白这个没谱的大哥同游互赠诗又如何?杜赠李:“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弟兄。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李赠杜:“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翻译过来就是,杜说:感谢大哥把我当兄弟。李回:是兄弟就干个豪华。仅仅如此。写文章写得好被皇帝看中又如何,给的职位还不如“弼马温”。赌气不干吧没人鸟你,最后为了生计给个保安也得干。为了攀个体面的前程,困守长安十年,回家发现儿子都饿死了。年少时的小康生活硬是活成晚年的贫困户还没法落实政策。

32、天宝十四年,安史之乱爆发。四十四岁的杜甫安顿好家小,只身北上投奔肃宗,不期途中被俘,押到长安,困囚了八个月。后冒险出逃,历尽了千辛万苦到达凤翔,肃宗任命他为左拾遗。因直言谏诤触怒龙颜,致左迁华州(今陕西华阴)。在华州一年,杜甫目睹了种种社会惨状,深感理想绝望,故于乾元二年辞官回家,从此便飘泊无定,饱受战乱之苦。

33、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4、人在一个环境待久了,往往会产生一种“近视”的乏味感,甚至为一些不顺意不满足而烦忧.倘若此时能去登高望远,或许其目光就会穿越“名利围城”,惊感世界之博大,愧悟个人所求之缈小,进而鄙薄那些被自己戚戚于心的无不是身外之物,过眼烟云.

35、积雪皑皑漫山坡,上气不接下气呵,迎风飒爽登高处,一览谷底展雄窝。

36、风急天高猿啸哀,堵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7、登高山,俯大地,有一种宽广的胸襟,亦有一种关怀天下的心绪。

38、爬山就是登高,挑战自己的毅力,山在那儿,它不来,我就过去。越爬越高,越来越累,山上的风景越来越漂亮。爬山就如人生在往上走,越难越要坚持,站在山巅至上,才能看见绝美风景。坚持就是胜利!

39、他先到秦州,再至同谷,最后才来到成都。在亲友的资助下,杜甫在西郊洗花溪畔盖了一座茅屋,名曰“杜甫草堂”,然成都亦非世外桃源,军阀纷争、战乱不已。杜甫只得又避乱梓州,时年四十八。

40、在雨中,我不孤独。陪伴我的是杜甫——一个1300多年前的诗人。同样的遭遇,使我更容易走进杜甫的心灵世界。是啊,旧时豪情云散尽,无力回天空悲切。纵有苦恨万千,也只得借酒消愁。可惜因为潦倒,浊酒也不得不停喝。

41、高巅之处极目远眺,就会感悟到山野之旷阔、江河之悠远.身处逆境、心情阴郁的人站到了高处,心绪会顺着目光奔腾远泻,视野无阻,心情无阻,思想无阻,瞬间得到一种豁达的抚慰与释然.

42、在唐代众多的诗人当中,我最爱杜甫.他用灵魂吟唱着时代的苦难,把不朽的诗歌,雕刻在令每一代人都要仰视的高度里。

43、如果说兰陵笑笑生的可惜在于他一辈子都想不到自己会是个大人物而用了个“网名”,李清照的可叹在于经历了一段灿烂时光后在风雨飘零中舔舐伤口。那么杜甫的一生总是在要冒头的时候被无情冷落,因怀揣梦想而四处奔波,又时运不济而流离转徙,这种挣扎煎熬,又岂是“悲情”二字可以表达。

44、登高》一诗中,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为千古名句。颔联“无边落木”、“不尽长江”集中展现了秋天典型的特征——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我们更深深地感悟到了作者的情怀——气势开阔,包容宇宙一切之慨及无形中传达出的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45、和杜甫一样,我也曾经豪情满怀。可是,在命运的面前,在贫穷的面前,再坚强的人也是软弱无力的。这就是所谓的,万般皆是命,半点不由人!

46、杜甫(公元712一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出身名门望族,远祖杜预,西晋名将,亦为历史学家。祖父杜审言,初唐著名诗人。其父杜闲,亦做过司马等地方官。杜甫年少,适逢开元盛世,故尔豪情满怀、理想高远。二十四岁赴考洛阳未中,便漫游齐赵、遍访名山。三十岁返洛阳,遇李自、高适,更是如鱼得水,论文赋诗,极为快意。这是杜甫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从此以后便坎坷多难,江河日下。

47、顶峭松多瘦,崖悬石尽牢。

48、高山巍峨拔地起,绿水长流天上来。登顶俯瞰全是景,一览无余皆是情。

49、当临登山顶之上,总会感叹苍生万物,万年来千纵万变的神奇。

50、终日昏昏醉梦间,忽闻春尽强爬山。因过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51、又下雨了,秋雨如丝。寒风卷着黄叶,在院子里飞舞。我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楼顶,任冷雨在身上淋落。

52、披衣走到楼顶上,这时候已经是万家灯火。我静静地伫立在楼顶,默默地想着杜甫的生平。

53、绵延群山,万里纵横,是谁抹去了岁月的光影,留下了现在斑驳的痕迹,这是造物主千百万年来的的缔造啊!

54、如果高考是山,那你我只不过是爬山客,山顶之后,各自为路。

55、不是很懂诗,但总是没来由来读读这首诗。总觉得这是中国古人悲情表达和诗词格律的综合巅峰。情景描写蔓延天地,心境表达贯穿一生,文字韵味无缝衔接。

56、五十二岁时,杜甫再离草堂,开始了他最后一段飘泊的生活。大历元年到夔州,次年欲回家乡,但因兵乱不息而无法回归,只得往返流离于潭州(今湖南长沙)、衡州(今湖南衡阳)之间。终于大历五年(770年)冬,病死在湘江的一条小船上,终年五十九岁。

57、夜深了,斜月如钩。我在杜甫的目送中离去。此时,宿鸟惊啼,恍如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58、其实,人生的成长与价值的体现,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职位的晋升,更重要的是思想修养、技能学养等多方面的“登高”,只有不断注重学习提高的人,才能始终站在人生的高地,领略人生世界的博大精深、多姿多彩.

59、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60、本诗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致。首联为局部近景,颔联为整体远景。后四句抒情,写登高所感,围绕作者自己的身世遭遇,抒发了穷困潦倒、年老多病、流寓他乡的悲哀之情。颈联自伤身世,将前四句写景所蕴含的比兴、象征、暗示之意揭出;尾联再作申述,以衰愁病苦的自我形象收束。

61、我喜爱登高.因为登高不仅能望远,还能洗濯心志.

62、呜呼杜子美,少时壮志凌云,却屡屡科考落地,转走权贵之门,又常常无以自容。心比天高却生逢乱世,悲天悯人又自顾不暇。经历了无数次的投赠干谒,拖家带口,寄人篱下,颠沛流离,穷困潦倒之后,拖着颤颤巍巍的老迈身子爬上了高处,倾诉下这生命的悲歌。没有不甘,没有愤恨,没有留恋,留下的仅仅是无奈的诉说。

63、二十句有关登山的诗句

64、簪茱泛菊俯平阡,饮过三杯却惘然。十岁此辰同醉友,登高各处已三年。

65、塔顶红日,照峥、见万里山河,在耀煌壮丽景色前,胸中自会有  豪迈气概升起。不畏浮云,只因心中光明磊落,身处极顶高处。写景  时寓论形象而有哲理,诗人的才华,志趣此时显露无遗。  《登飞来峰》赏析  王安石是封建社会的大政治家,也是大诗人和散文大师。他在北宋文坛上有杰出的地位。他的诗继承了杜甫、韩愈的传统,善于翻新出奇,它有独创性,无论是思想内容或是艺术手法都有很高的成就。  飞来峰在杭州西湖灵隐寺附近。公元1050年夏天,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现在的浙江宁波)做知县,任满以后回江西临川故乡,路过杭州的时候,写了这首诗。这一年王安石三十岁。  第一句“飞来峰上千寻塔”,八尺是一寻,千寻塔是极言塔高。第二句“闻说鸡鸣见日升”的“闻说”,就是“听说”。作者说:我登上飞来峰顶高高的塔,听说每天黎明鸡叫的时候,在这儿可以看见太阳升起。第三、四句写自己身在塔的最高层,站得高自然看得远,眼底的景物可以一览无余,不怕浮云把视线遮住。“自缘身在最高层”的“缘”,当“因为”、“由于”讲。我们不要小看这首登高游览的小诗,它体现了诗人的理想和抱负。  鸡鸣看日出是很壮丽的景致。今天我们还把太阳比革命领袖,把阳光普照大地象征革命的辉煌胜利。在北宋仁宗时候,国家表面上平安无事,实际上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都一天比一天尖锐起来了。王安石作为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进步的知识分子,他怀着要求变革现实的雄心壮志,希望有一天能施展他治国平天下的才能。所以他一登到山岭塔顶,就联想到鸡鸣日出时光明灿烂的奇景,通过对这种景物的憧憬表示了对自己前途的展望。“不畏浮云遮望眼”这句看去很浅近,其实是用了典故。西汉的人曾把浮云遮蔽日月比喻奸邪小人在皇帝面前对贤臣进行挑拨离间,让皇帝受到蒙蔽(陆贾;《新语·慎微篇》:“故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也。”)。唐朝的李白就写过两句诗:“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见《登金陵凤凰台》)意思说自己离开长安是由于皇帝听信了小人的谗言。王安石把这个典故反过来用,他说:我不怕浮云遮住我远望的视线,那就是因为我站得最高。这是多么有气魄的豪迈声音!后来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时候做了宰相,任凭旧党怎么反对,他始终坚持贯彻执行新法。  他这种坚决果断的意志,早在这首诗里就流露出来了。我们认为,这首诗和唐朝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  这首绝句,是王安石早看在浙江做地方官时的作品。前两句写飞来峰塔的形象,后两句写登飞来峰塔的感想。  山是高耸的,塔是高耸的,山顶上的塔更是高高耸立的。飞来峰和它上面的宝塔总共多高?不知道。诗人只告诉我们,单是塔身就是八千多尺——这当然是夸张的说法。诗人还讲了一个传说:站在塔上,鸡鸣五更天就可以看见海上日出。请想想飞来峰那耸云天的气势吧!  宝塔虽高,却不是高不可上。转眼间,诗人已登上塔顶,世界万物,尽收眼底,那游荡的云片再也挡不住视线了!“不畏浮去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乍听起来,是在谈论观赏风光的体会;可一寻味,便会从中领悟到一条人生哲理:在社会生活和思想修养方面,不也是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吗?!在诗人,这是雄心勃勃的自勉;对读者,这是引人向上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