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学无止境的名人故事

时间:2023-03-13 14:16:47

学无止境的名人故事

1、天生的才干如同天生的植物一样,需要靠学习来修剪。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3、知识的范围很广,如海洋。作为学者我们也只是海洋里的一个渡船的人,海洋的知识里有地理、政治、历史、科技、有人物传记…真正热爱学习的人会不断追求更多的知识来丰富自己的思维。但现实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给自己一个方向,扬帆起航吧!我们的一生都在学习,回忆过去、掌握现在、畅想未来,都需要我们学习、探索。

4、孔子的看法是一以贯之的,他看中人的内在品质,而不在意这人的功绩或财富,传统的国人在精神上一直秉持着这种观念,但是,现在这种观念越来越淡薄了,这是我们如今的中国人应该深思的地方。

5、宋朝的苏东坡,年轻时就已是学识渊博,人见人夸的青年才俊.日子一久,不免自满起来.一天,苏东坡在书房门上贴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的父亲苏洵看了,担心儿子过於自大,不知求进,又怕撕下对联会伤了儿子的自尊心,於是,提笔在对联上各加了两个字:『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东坡回来,看见父亲的字,心中十分惭愧,从此虚心学习,有了非凡的成就.

6、【原文】子贡问日:“孔文子①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②而好学,不耻下问③,是以谓之‘文’也。”

7、人要有一点精神,学习永无止境。人虽老,但志不能老,精神不能老!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9、今天这段话评论的人叫孔圉(yǔ),又称仲叔圉,孔文子是他的谥号。

10、今天的探讨正是他的这个谥号,子贡并没有看出他哪一点称得上“文”。我们可以先了解下历史上得到过“文”谥号的都有哪些人,著名的有:清朝平定太平天国的曾文正公,曾国藩;知行合一,立德、立言、立功三不巧的王文成公,明朝的王守仁,在春秋之前有大名鼎鼎的周文王,由此可见能得到“文”谥号的人都立下过不世功勋,而孔圉显然无名多了,不过孔子却不这么看。

11、所以,学有止境是一种精神境界。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语出《论语》,现代汉语的意思是:有道德修养的人聪敏又好学,不以向比自己地位低的人请教为耻辱。学习起来不厌烦,教育别人不疲倦。

13、是的,是一种勇往直前,积极探索的精神。

14、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通过愚公的坚持不懈与智叟的胆小怯懦,以及“愚”与“智”的对比,表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信心和毅力,说明了要克服困难就必须坚持不懈的道理。

15、①孔文子:卫国大夫,姓孔,名圉,谥号“文”。②敏:勤勉。③下问:向下请教。

1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意思: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总感到不满足,教诲人不知道疲倦。一《论语》

17、学无止境的确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对知识的无限追求。

18、【注释】

19、【翻译】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回答说:“他勤奋好学,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被溢为‘文’。”

20、在《论语》后面的记述中,孔子还会提到孔圉,阐述了他对于卫国的重要性。

21、原文: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22、学无止境,勤学好问,走向成功!

23、愚公移山

24、理无专在,而学无止境也,然则问可少耶?

25、为人要谦虚,若想学识进步,就放下身段告诫自己: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不懂要勤学多问,虚心求教提高自己。俗话说: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此道理古今适用。古人云:学问学问,勤学好问。

26、《列子汤问》中的著名的三则寓言分别是愚公移山,夸父逐日和两小儿辩日。

27、两小儿辩日

2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又是一句经典名言,这句话对地位高,有权势的人尤其重要,人往往身处高位,便会飘飘然,不在意别人的见解,认为自己比他们强多了,这就断绝了自己的学习之路。

29、孔圉掌管着卫国外交,属于卫国的实权派人物,他能够做到不耻下问,这正是身居高位之人的学习之道。孔圉本身聪敏,却还能够虚心接纳别人提给自己的意见,这种行为就可以得上“文”了,因为善学者,文必成矣!

30、其记述了孔子路遇两个孩子在争辩太阳远近的问题,而孔子不能作决断之事。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学无止境的名人故事

31、夸父逐日

32、相传在黄帝王朝的时代,夸父族其中一个首领想要把太阳摘下,放到人们的心里面,于是就开始逐日。他口渴的时候喝干了黄河、渭水,准备往北边的大湖(或大泽)去喝水,奔于大泽路途中被渴死。他的手杖化作桃林,成为桃花园;而他的身躯化作了夸父山。

33、翻译:子贡问说:“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这个谥号呢?”孔子说:“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当然称得上‘文’这个谥号了。”

34、全文通过对话描写来表现人物、展开故事情节,人物语言极具性格化,人物形象则清晰可见、栩栩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