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陶行知 社会即学校 的内涵-摘抄56句

时间:2023-03-06 13:38:59

陶行知 社会即学校 的内涵

1、劳动源于生活,又因其具有亲知亲行的特性反作用于生活,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就特别关注儿童生活中手脑并用问题。

2、”陶行知在呼吁儿童积极注重劳动教育的同时,也教儿童喜爱劳动。他赋予了劳动美的意义,他认为“烧饭是一种美术的生活。做一桩事情,画幅图画,写一张字,如能自慰慰人,就叫做美。”他让儿童们在劳动中感受生活的美好,在劳动中学到生活的意义。

3、陶行知所处的年代,贫富差距大,农民生活贫困潦倒,在这一现状下,陶行知想要培养的是未长大的儿童,通过劳动教育将他们培养成能用手用脑创造社会财富的人。手脑并用的人才是能为国民生计谋利的人,这群人创造的不是“富的个人”,而是“富的社会”。我们的儿童有着创造“富的社会”的巨大潜力,教师引导他们有动手动脑的志趣,去养养小鸡,种种花草,培育和发展多种潜力。

4、第二,劳动教育具有价值教育的属性。如前所述,劳动教育区别于当代社会以发展基础技术能力为核心目标的“通用技术教育”等概念。劳动教育所要培育的劳动素养,当然包括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但劳动价值观才是劳动素养的核心。虽然劳动教育的开展离不开具体的劳动形式以及专门劳动技术的学习,但真正健康的劳动教育则应当特别注重核心目标的达成,即努力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努力帮助他们形成尊重、热爱劳动过程、成果和劳动主体——劳动人民的价值态度。

5、第一,劳动教育具有普通教育的特征。亦即,劳动教育旨在落实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具有普通教育的属性。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开始,“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等劳动教育命题的着眼点就在于培育在体力、脑力上均获得全面发展的人。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因此,虽然职业教育往往包含较多的劳动教育成分,但是劳动教育却是覆盖不同教育类型的教育形态,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大中小幼不同学段的教育,都要开展劳动教育。而由于这一普通教育的属性,劳动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6、三、通过参与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学生热爱社会,遵守社会公德。

7、二、通过集体互助劳动,增加集体观念和互助意识。

8、“劳动教育”是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由于“劳动价值观”是劳动素养的核心内涵,“劳动教育”也可以定义为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良好劳动素养(形成劳动习惯、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有能力开展创造性劳动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

9、陶行知的理想信念,道德品质,思想理论以及奋斗经历,形成了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行知精神.行知精神具有跨时代的意义和价值。

10、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劳动素养

11、劳动源于生活,又因其具有亲知亲行的特性反作用于生活,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就特别关注儿童生活中手脑并用问题。劳动是在劳力上劳心,“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的。只会劳心而不会劳力和只会劳力而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

12、在劳动价值观方面,劳动教育要努力帮助学习者:其一,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即具有“劳动精神”),拒绝“好逸恶劳”“不劳而获”等错误的价值观;其二,形成尊重、热爱劳动过程、劳动成果和劳动主体——劳动人民(“劳动精神”的体现)的价值态度。

13、劳动素养

14、四、通过参加生产实践劳动,培养学生爱岗敬业,遵守职业道德。人类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从原始人群的“刀耕火种”到今天的“电脑自动化办公”,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劳动不仅创造了社会,也创造了人类本身。热爱劳动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的祖先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了灿烂夺目的华夏文明。今天我们面对的学生,明天他们就是社会的劳动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

15、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汉族,安徽歙县人,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人民教育家、思想家。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16、增进自立能力,获得真知

17、劳动即生活

18、价值,在经济学中指体现在商品里的“社会必要劳动”,劳动价值的目的是使使用价值产生增值。在哲学中,价值概念则与对事物之于主体作用的主观评价活动联系在一起,“价值是客体向主体呈现的意义”,故与“价值观”密切相联。英文的Value(价值)也有上述两种意涵。除表达事物有用性这个意涵外,价值又与“评价”“价值观”紧密相关,例如西方重要的教育理论之一“价值澄清理论”里的“价值澄清”,实际上是指对于个体“价值观”的澄清。在教育情境中,劳动价值主要包含“劳动的价值”和“劳动对教育的价值”两个维度。前者指向劳动对于人类生活的有用性及劳动的社会意义,后者则是指劳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意义。在教育活动中,“劳动价值”与“劳动价值观”是两个相关联但是指向不同的概念。“劳动价值观”不是指劳动本身的价值(劳动价值),而是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当人们日常用语所说要帮助学生确立“劳动价值”时,实际所指为培育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而由于“劳动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于劳动价值的主观认识”,是对劳动价值全部主观评价的抽象,培育“劳动价值观”比培养“劳动精神”涵盖的范围更广。

19、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交叉使用,但“素养”与“素质”却是不同的概念。“素质”一般是事物本来的性质,具有先天性,心理学中的素质是指人的神经系统、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特点等。而“素养”则是指人的日常(即“素”)修养(即“养”),主要指向后天养成的人格品质。“素质”是中性的、描述性概念;“素养”也有描述性,但常常是规范性概念,具有价值的正面性,故“素养”在很多场合与“教养”可以是同义词。当人们说某人没“素质”的时候(实际上是一种概念的误用),并非说某种先天品质的缺失,实际所指乃是正面的“素养”或者“教养”不够。劳动素养,指经过生活和教育活动形成的与劳动有关的人的素养,包括劳动的价值观(态度)、劳动的知识与能力等维度。同时“劳动素养”也具有规范性概念的特征。说某人具有“劳动素养”,实际上指某人具有“好的”劳动素养(教养)。一个有良好劳动素养的人,一方面应当有对于劳动价值的正确认识及积极态度,另外一方面一定也有对于劳动的理论知识与劳动的实践策略的娴熟了解和掌握,有良好的劳动习惯。故广义的“劳动素养”包含“劳动价值观”,狭义的劳动素养则专指与劳动有关的知识、能力、习惯等。

20、故在教育话语情境中,活动、实践、劳动之间,除了包含(前者包含后者)关系,三个概念还有因为使用的教育情境而产生的特定意涵。劳动是学生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形式之一,劳动、实践两者的重点都指向教育活动所要养成的素养目标,具有一般或者普通教育的意涵与教育价值,而活动则是指儿童生活与学习的一种形式,指向教育活动的形式、结构安排等。

21、劳动教育的基本特征

22、陶行知强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教学做三位一体。由此可知,连接生活与教育的纽带是“做”、活动,表现为“劳力”与“劳心”的结合。纵观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不难发现,劳动教育思想在某种程度上是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基石与核心。劳动教育是现代教育目标的五大方面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深入分析陶行知的劳动教育思想,挖掘其内涵与特点,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其生活教育理论的理解,同时对于当前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3、行是知之始、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六大解放。

24、劳动与实践、活动三概念的教育意涵

25、第三,劳动教育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与社会属性。由于人类劳动的形态处在不断演进的过程之中,劳动形态也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为脑力劳动的比重不断增加、新形态的劳动不断形成。所以劳动教育包括参加体力劳动,但又不能狭隘理解为简单的体力劳动锻炼。劳动教育应依据劳动形态的演进而与时俱进。创造条件让学生参加服务形态的劳动、创造性劳动等,形成当代劳动教育的新方向。此外,劳动价值观形成的基础是社会大众对劳动价值的真实确认,若社会没有尊重劳动的分配机制与舆论氛围,学校的劳动教育必然孤掌难鸣,难有实质成效。因此,学校必须与家长和社会携手合作才能取得劳动教育的实效。

26、劳动与实践、活动三概念在教育语境中的意涵,则与“劳动教育”“社会实践活动”“活动课程”等概念的具体使用有密切联系。

27、概而言之,活动、实践、劳动,是前者包含后者的关系。而劳动,可以视为社会实践活动的一部分,或者社会实践的特殊形式之一。

28、劳动是在劳力上劳心,“文明是人类用头脑和双手造成的。只会劳心而不会劳力和只会劳力而不会劳心的人,都是没有希望。

29、劳动,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多指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活动。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中,劳动被定义为“是人类特有的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类通过有目的的活动改造自然对象并在这一活动中改造人自身的过程”。在经济学中,劳动则是指劳动力(含体力和脑力)的支出和使用。例如在《资本论》中,马克思对劳动的定义是:“劳动力的使用就是劳动本身。劳动力的买者消费劳动力,就是叫劳动力的卖者劳动。”

30、“劳动教育”是以促进学生形成劳动价值观(即确立正确的劳动观点、积极的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等)和养成劳动素养(有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等)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劳动还与“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等概念相关。不过“劳动技术教育”较强调技术的学习,与职业定向存在更密切的关联;“通用技术教育”则是开展基础技术教育的课程形式,“通用技术”是其教育重点,“劳动”已不是其核心意涵。换言之,劳动教育是面向所有教育对象的普通教育,而“劳动技术教育”“通用技术教育”两个概念中虽也有“劳动”的要素,但较多指向具体技术或者通用技术的学习等,强调重点有显著差异。

陶行知 社会即学校 的内涵

31、劳动精神

32、劳动和生活是一体的,不可相互分离,生活离开了劳动,儿童们就被培养成“双料少爷和双料小姐”,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丁点苦不能吃;劳动离开了生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为劳动而劳动,读书的成了书呆子,做工的成了苦做工,没了生活的乐趣,人生也就没了意义。这也就是陶行知所说的“教学做合一便是生活”。

33、“知行”是陶行知先生早年的名字,其意思是说“知道了没有用,还要付诸自己行动以求知。

34、劳动教育概念的基本内涵与基本特征

35、劳动是人们生存的基本要求,热爱劳动是一种高尚的思想品德。通过劳动技术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以下能力:

36、谋手脑相长

37、劳动教育的基本内涵

38、一、通过自我服务劳动,提高生活自理能力。

39、生活离不开劳动,劳动即生活。“一群大孩子在开封工作,也可说是玩耍。因为他们在工作里有玩耍的乐趣,在玩耍里有工作的意义。”

40、在养成良好劳动素养(狭义)方面,劳动教育要特别强调:其一,促进学生具备一定劳动知识与技能,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其二,发展学习者创造性劳动的潜质,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创造性劳动者;其三,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成为“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的有尊严、有教养的现代公民。

41、劳动价值

42、在劳力上劳心,即主张手脑并用;以教人者教己,即主张教学相长;即知即传,则是主张随学随教。

43、作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为后世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

44、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内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45、实践,是重要的哲学范畴,就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一切客观物质的活动,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基本特征。实践的主要形式包括改造自然的物质劳动、改进社会关系的社会活动,以及探索世界奥秘的科学探索活动等。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手段就是人所创造的工具的应用,实践的对象则是人接触、改造的一切客观对象。换言之,实践是主体和客体的中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感性过程。

46、儿童劳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儿童增进自立能力。即要让儿童认识到:只有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财富,生活才能独立和富有,人生才有意义;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是可耻的。儿童劳动教育的另一目的是通过劳动让儿童获得真知。

47、活动,一般是指人类有目的的运动,更多指的是一种日常词汇,而最广义的活动概念则指人类的一切运动形式。活动当然包括物质实践活动,但思维或者精神的运动也是活动的类型之一。实践、劳动都是活动的类型。

48、劳动教育作为以提升学生劳动素养的方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活动,有如下基本特征:

49、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50、陶行知认为没有人是生来就不需要劳动的,每个人在生活中都需要劳动,当时的教育却忽视了这一点,不重视儿童的劳动教育。

51、“精神”一是指“人的意识、思维活动和一般心理状态”,另外是指“(人)所表现出来的活力”和“活跃、有生气”。劳动精神,则主要指人们对劳动的热爱态度以及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积极人格气质。前者包含对于劳动价值的认识、对于劳动的正向态度以及对劳动者、劳动过程、劳动成果的尊重等。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即指前者。后者是指对于劳动热爱的态度在劳动主体身上的体现,包括劳动者身上所具有的对于劳动的积极评价、敬业态度、积极性、创造性等。在日常生活中,劳动精神的学习常常与向劳动者尤其是向“劳动模范”的榜样学习联系在一起。

52、“社会实践活动”一般指学校组织学生走出校门,以了解社会、服务社会为目的的教育活动。了解社会的活动包括参观、访问、调查等,服务社会则包括劳动体验、志愿者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的教育功能虽然是全方位的,但是一般认为其核心价值在于助益学生的德育。因此,社会实践活动常常被看成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53、为此他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中对不重视儿童劳动教育的倾向进行了批判,他谈道:“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他教人离开乡下向城里跑,他教人吃饭不种稻,穿衣不种棉,做房子不造林;他教人羡慕奢华,看不起务农;他教人分利不生利;他教农夫子弟变成书呆子;他教富的变穷,穷的变得格外穷;他教强的变弱,弱的变得格外弱。

54、行是知之始,是陶行知的哲学思想,认为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即知即传都是具体的教学方法。

55、“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一般是指以儿童“活动”的动机及线索来组织的课程形态。杜威、陶行知等认为传统的学科逻辑不能激发儿童学习兴趣,从而主张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组织课程,以满足儿童当前的学习需要和兴趣。在活动课程的概念里,“活动”具有强烈的儿童主体性,但是其意涵与“生活”概念较为接近,是一个十分广泛的范畴。换言之,“活动”并不专指“劳动”。

56、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这是陶行知先生一生践行的一句话,也是他一生教育理念的结晶。“行知”来源于明代心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但是陶行知先生认为知与行不仅要互相结合,行更应该在知之前,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理论对于现代的教学具有很高价值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