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百发百中寓言故事的寓意

时间:2023-03-03 18:21:31

百发百中寓言故事的寓意

1、从前,楚国有一个名叫养由基的人,是一个射箭能手,他距离柳树一百步放箭射击,每箭都射中柳叶的中心,百发百中,左右看的人都说射得很好,可是一个过路的人却说:“这个人,可以教他该怎样射箭了。”

2、这故事记载在“史记”这本书中。战国时代,楚国有一个对射箭很精明的人,叫做养由基。

3、那个人说:“我不能教你怎样伸左臂屈右臂的射箭本领;不过你有没有想过,你射柳叶百发百中,但是却不善于休息,等一会疲倦了,一箭射不中,就会前功尽弃。”

4、出自:《战国策·西周策》。

5、寓言是用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的文学作品,带有讽刺或劝诫的性质。而且寓言故事大多是虚构的。

6、百步穿杨不属于寓言故事,而是来自历史典故。

7、例如,喜欢玩手枪的人,他的射击技术很高明,他拔出手枪,并不需要花时间瞄准,就可以在射程的距离内准确的命中目标,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个人的射击术“百发百中”。又譬如说某人对事物的发展,因为观察很仔细,并且了解它的规律,推断很正确,我们这个时候,也可以说他是“百发百中”。

8、百步穿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西周策》。该成语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西汉·刘向《战国策·西周策》:“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

9、后人据此概括出成语“百步穿杨”。

10、百步穿杨本义指春秋时代,楚国的养由基善射,能百步内射中柳叶。比喻善射者,也形容箭法或枪法十分高明。语出《战国策·西周策》、《史记·周本纪》等

11、养由基听了便勃然大怒说:“别人都说我射箭技技高超,你却说我‘还可以’,那么你何不代替我射看看?”

12、春秋时期,楚国名将养由基跟随楚共王出兵援助郑国,楚共王要养由基用两枝箭射死晋国国君魏武,养由基一箭就结束.同行潘党不服,养由基三箭分别射中他们约定百步之外的三片杨树叶,让人不得不佩服。

13、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14、读了百步穿杨的寓言故事,我明白的道理就是熟能生巧,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5、明白了:一时做好一件事不难,难的是一直做好一件事,所以要时刻保持谨慎的心态才能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16、这个故事启示人们高超的技艺能够赢来别人的赞美和掌声,但是它来之不易,是用无数的汗水换来的,想要维持那种百战百胜的记录更需要加倍的努力。养由基苦学射箭多年,终于凭借百步穿杨的高超技艺打败了对手。

17、虽然现代的人们,已经很少人再对射箭会发生兴趣,但是“百发百中”这句成语,可以用在不只是箭术一件事情上,很多事情都可以引用。

18、比喻对事惰的预料有充分把握,从不失算。

19、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20、我明白了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的道理

21、百步穿杨是一则来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最早出自《战国策·西周策》。

22、养由基小就精通射箭,能够在一百步远的距离,命中那些只有三、四公分宽度的柳叶,同时,只要旁人指明想射中哪一片柳叶,他都能够很快的把箭射出,而且没有射不中的。因此,人人都夸赞他的箭法,有的人说“百步穿杨”,也有的人说“百发百中”,都是用来形容他射箭的绝技。它的意思是在称赞别人做事要有绝对的把握,有时分析事情,对将来的发展也一如所料。

23、原文: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

24、百发百中故事说明了事物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射箭与休息是相对立统一的。要懂得射箭之道就要懂得休息之道,只有好好休息才能更好地射箭,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25、该成语比喻射箭技艺高超,并引申为本领非常高强;在句子中一般充当作谓语、宾语、定语;含褒义。

26、养由基听了这话,心里很不舒服,就说:“大家都说我射得好,你竟说可以教我射箭了,你为什么不来替我射那柳叶呢!”

27、楚国有一个人,名叫养由基,他很会射箭,他能站在百歩之外射柳叶,百发百中。在一旁观看的民众无不齐声喝采,有一个路人却说:“基础不错,可造之才。”

28、百发百中

29、西汉刘向的《战国策·西周策》中记载:“楚有养由基者,善射,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这就是百步穿杨这个成语的由来。

30、那个人不急不徐的说:“我无法教你具体的射箭技巧,你能在百歩之外射柳叶,并且百发百中,却不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停下来休息一下,等到你精疲力竭时,弓就会拿不稳,箭头就会瞄不准。只要一箭没射中,你的一世英名便毁于一旦,这就是我要教你的。”故事寓意:“休息是为走更长远的路”,现代人生活紧张忙碌,如果不适时调整心情,恐怕容易导致身心焦虑、无法安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