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陶行知思想的评价和分析

时间:2023-03-03 17:06:27

陶行知思想的评价和分析

1、你如果想要儿童变成顺从并守教条的人,你就会采取压服的教育方法;而如果你让他能独立地、批判地思考并有想象力,你就应该采取能够加强这些智慧品质的方法,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

2、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3、他特别重视农村的教育,认为在3亿多农民中普及教育至关重要。

4、陶行知:他的教育理论重心在农村教育。

5、陶行知指出,我们为学生做的事情越多,可能越是害了学生,因为为人无论怎样精细周到,总不如人之自为。我们老师做学生工作时,事无巨细,明察秋毫,明辨是非,批评、表扬可谓负责,但学生感到苦恼,甚至产生不协作等消极情绪。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上帝造人是很公平的,一个人总是有缺陷和优点,作为老师应充分发掘学生藏在地下的金子。作为医生,轻易宣判病人得了癌症,这不是他的本事,而应该是如何治疗;同样,老师的工作也不只是一味地管学生。我记得曾有一个报道,一个学生做作文,写到自己最恨的是谁,不是别人,正是老师,老师让我们做这个、做那个,轻而易举地批评这批评那。可见,教育是一把双刃剑,可以发展人,完善人,也可能扼杀人,轻则阻碍其发展,重则要受到直接的报复。

6、第三陶行知提倡学生应该学会从容工作、学习。学习不能只限于书本知识,实践才是真正需要实施的。他提出:做事情应该有目的,有决心,有计划,有组织。

7、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8、都强调了教育要创新。

9、陈鹤琴:吸取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使该教育理论科学化和中国化。

10、陶行知针对学生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编了一些诗,以提高学生认识,从而提高学生的判断力。

11、有些同学来到育才学校,把以前的坏毛病也带来了,他们张嘴就是骂人,抬手就是打人,陶行知见后就写了一首《骂人》为题的小诗送给那些同学,并且在晨会上给全校同学念了这首诗,“你骂我,我骂你,骂来骂去,只是借别人的嘴巴骂自己。”小诗明白晓畅而有趣,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笑声刚落,随时有同学高声和道“你打我,我打你,打来打去,只是借别人的手打自己”。同学们又是一阵笑,陶校长也连声称好,以后,同学们再有打人骂人的,旁边立即就会有人朗诵《骂人》《打人》。良好舆论的形成,对同学们的行为起着自觉的监督作用。同学们以后再也不骂人,打人了。

12、杜威: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的“新三中心论”。

13、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14、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在教学上开创了一个时代。陶行知受中国古代儒学思想的影响,及近代孙中山的社会进化思想,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多所学校,他的德育思想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其间的逻辑构成和思考的维度也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在德育观念不断创新的今天,陶行知的德育思想始终是一盏明灯,对广大教育工作者起到很好的指导作用。

15、第一德信为先,学习成为有道德的人,做有大德的人。陶行知先生做人的根本是道德,人们服务社会需要道德。道德涵盖公德与私德。公德指的是个人对于社会以及国家的义务与责任;私德指的是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等修养。公德是为社会、国家服务的根本,私德是立身的根本。陶行知要求孩子把公德与私德相结合,从而有大德,为了国家、民族、人民而奋斗,对自身得失不必计较,努力服务社会。

16、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17、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18、论及知行观,就不能不提当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先生原名陶文浚,生于安徽贫苦农家,幼聪慧好学,南京金陵大学毕业后赴美求学,师从教育名家杜威。回国后,有感于「中国的教育太重书本,和生活没有联系」的弊端,将杜威的教育理论加以改进,提出「生活教育」论,放弃中国传统的「知行」思想而强调「行知」。他的教育思想影响至为深远,所提倡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理论,今日仍大放光芒。郭沫若曾赞曰:「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19、陶行知是一代教育家,一生致力于对教育的研究,他的教育理念创造于上个世纪,但是直到今天,也是非常适用的。

20、陶行知不仅要求学生遵守纪律,还要知道为什么要遵守它,并把它内化为自己的责任。陶行知认为,学校的章程就是学校的法律,违反学校的章程,是藐视学校的法律。违背学校法律的人,虽然他的身份是学生,但事实上他是一个犯人。他认为学生的位置是最高贵的,当学生是荣耀的,如果做出类似偷窃之类的事,不单是行为不轨的问题,而且也太看轻自己的身份了。

21、提出的背景不同。

22、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23、一、教育家.杜威,陈鹤琴,陶行知的相同点:

24、陶行知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包括三大基本思想:“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25、年3月,陶行知等创建了第一所试验性的乡村师范学校——晓庄师范学校。他以乡村教育是“立国之大本”的高瞻远瞩,怀着“爱中华民族中最多数而最不幸的农人”的崇高感情,来到荒山僻野担任每月薪俸不足100元的乡村师范学校的校长,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的先驱。但是由于社会条件不成熟,陶行知虽然为此作了巨大的努力,平民教育运动仍然并未获得应有的成功。在外人看来,曾经吃过黄油面包并当过多年大学教授,来到晓庄以后,脱去西装革履、长袍马褂,与师生共甘苦,同农民交朋友的行为是不能理解的。正是陶行知这种不被人理解的举动,却使中国教育的发展走上了一个新台阶。

26、陈鹤琴:从批判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出发。

27、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

28、陶行知出生在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家庭,从小学习刻苦,在校成绩非常优异。23岁时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于金陵大学,随后赴美留学,曾师从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归国后,陶行知致力于宣传新式教育,并针对中国落后的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极力倡导平民教育。他曾说:“中国以农立国,人民十有八九住在乡下。平民教育就是到民间去的运动,就是到乡下去的运动。只有农民的教育水平提高了,中国的整体水平才会有发展。”为此,陶行知还放弃了优越的生活与各种名誉,甚至是自身的前途特意到乡下去实践。

29、陈鹤琴:从批判传统的中国封建教育出发,吸取了杜威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中在他看来是合理的和有用的东西,并结合中国的教育进行了改造和实验,试图使该教育理论科学化和中国化。

30、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思想的评价和分析

31、三、品行养成之要素是一举一动前所下的判断

32、陶行知反对以“教”为中心,主张“教学做合一”。这就从教学方法上改变了教、学、做的分离状态,克服了书本知识与生活实践脱节、理论与实际分离的弊端。

33、魏书生大师在如何让学生自治上作出了模范,他在班级中设立常务班长,值周班长,值日班长,养花的花长,生火炉的炉长,养鱼的鱼长,使得班规校规与学生管理自己,管理他人相结合,学生不但在魏书生经常外出的情况下管好自己,而且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了责任感。

34、四、纪律是一种责任

35、一、道德的形成需要训练

36、第二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应该具有创造精神,锻炼身体,独立自强。陶行知对勇于创造、独立自强的优秀品质进行倡导,对师生亲手种菜、盖校舍、建设礼堂给以鼓励,在实践的过程中对操作能力进行培养;创造上,陶行知认为对孩子改造环境与社会的精神与能力进行培养。他认为,需要做完整的人,而不是不完全的人。完整的人要求体魄强健。陶行知对在求学过程中被病魔得去生命的学生感到痛心,因此,对学生锻炼身体严格要求。陶行知要求学生能够明辨是非,思想独立,对开展实践活动进行指导。

37、陶行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的人格魅力和教育思想都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但是,当今“只知陶公其名,不识陶公其人,不明陶公其说者”的确大有人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当今教育发展本应该具有的巨大影响和作用,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我们对诸多教育问题的认识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8、杜威:教育理论的重心分为儿童,活动以及经验三部分。

39、针对性不同。

40、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41、“生活即教育”的意思就是说,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和目的,教育必须与生活相联系;只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才能教人积极向上。

42、在不断的探索与思考中,陶行知整理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理念。直到今天,这种理念依旧发挥着它巨大的作用。

43、教育是立国之本。

44、陶行知对学生的要求是全身心付出,服务人民大众,做“人中人”。他提倡应该知行合一,思想和行为统一,道德品质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培养。在社会生活中对“做人”“做真人”进行学习。

45、教育孩子的全部奥秘在于:相信孩子,解放孩子。

46、我们一旦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47、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48、积极意义:在当时的环境中对于密切教育同生活、学校同社会、理论同实践的联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49、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50、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51、陶行知:结合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国情。

52、生活教育理论在反传统的旧教育上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揭露并批评了旧教育存在的问题,同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在当时的历史下,对普及识字教育、扫除文盲,在很多方面是适应的。如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要求"教"与"学"同"做"结合起来,同实际的生活活动结合起来,这对教师就有了新的要求。要求教师尊重学生,注意教学之外的生活,指导学生在实际的活动中学好本领,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对当时的教学方法的改革有积极作用,对我们现在的教学方式也有启发之处。

53、二、教育家.杜威,陈鹤琴,陶行知的不同点:

54、二、学生自治是道德与行为结合的有效途径

55、总的说来,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结合中国实际,针对中国旧教育的弊病而提出来的。他回国之初,就对中国教育改造问题,做了细致的考察,并且做了不少改进的设想和尝试。尽管这些设想和尝试从根本上说是改良主义的。但是作为一个爱国主义者,他为劳苦大众普及教育,为广大平民,“为三万万穷苦农民谋求幸福”则是费尽心思的,而且也是全心全意的。

56、道德形成离不开实践。陶行知指出,嘴上讲道德,耳朵听道德,而所行所为却不能合乎道德标准,无形无影当中,把道德与行为一分为二,若想除去这种弊端,非给学生种种机会,练习道德的行为不可。例如,我们在平常教育工作中,要求学生讲卫生,不乱扔纸屑,老师讲了多遍,但还是有人随手乱扔,如让学生搞几次捡废纸活动,学生乱扔废纸的现象就得到根本消除。所以,在德育实践中,我们应将口头式的道德灌输模式向道德实践模式转变。因为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而且,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是促进社会道德需求转变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

57、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应该具有创造精神,锻炼身体,独立自强。

58、即使是最好的儿童,如果生活在组织不好的集体里,也会很快变成一群小野兽。

59、陶行知认为,我们道德的发展,全靠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有自己解决的机会,遇到了一个问题自己能够想办法解决它,就长进了一层判断的经验,问题解决得越多,则经验愈丰富,若是别人代我解决问题,纵然暂时结束,经验却被人拿去了,所以在保育主义之下,只能产生缺乏经验的学生,若想经验丰富,必须自己解决问题的责任。

60、陶行知先生强调德信为先,学生要学习成为有道德的人,做有大德的人。

陶行知思想的评价和分析

61、陶行知到底有什么人格魅力和什么样的教育思想,为什么他在教育史上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呢?不妨让我们慢慢地来了解他。陶行知原名不叫陶行知,原名文浚,先改名为知行,再改名为行知,18岁考入南京汇文书院,后直接升入金陵大学文科就读,四年后,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23岁在金陵大学校长和亲戚的鼓励支持下,考入美国伊利诺斯大学,而后1915年9月转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攻读教育专业。至此,陶行知便开始了和教育的不解之旅。在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就读期间,深受杜威和孟禄的器重,在此期间,他也与胡适同学。1917年9月,担任了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从此开始了他30年的教育实践活动

62、局限性在于:他的生活教育思想受美国权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混淆了教育同生活、学校同社会、教育同实践的本质区别,抹杀了教育、学校、教学的特殊性,否定学校教育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系统文化科学知识学习的重要性,理论上存在一定缺陷

63、杜威:自工业革命后,受工业革命的影响。

64、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65、应该承认: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形成是受杜威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的。“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的主要思想,它的形成有个发展过程。它不断发展、不断进步,不断产生有利于中华民族的解放的积极作用,同时,这个理论本身也存在某些弱点和错误。

66、“社会即学校”是“生活即教育”的必然结论。陶行知主张学校教育的范围不在书本,而应扩大至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生活中去,向大自然、大社会和群众学习,使学校教育和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紧密相连,形成真正的教育。

67、他的生活教育源于对中国教育的反思,形成和完善于长期的办学实践。

68、陶行知: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教育理论。

6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70、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好先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不仅教学生学会,更重要的是教学生会学。

71、这诚如他自己所说的:这十几年来,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不知道的人以为我是见异思迁,欢喜翻新花样,其实我心中有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是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有机会受到教育的人可以得到所需要的教育。

72、陶行知特别重视生活教育的作用,他把生活教育当作改造中国教育、社会的唯一出路。在陶行知看来,有了生活教育就能打破"死读书、读死书、读书死"的传统旧教育;有了生活教育,就能"随手抓来都是学问,都是本领",接受了生活教育就能"增加自己的知识,增加自己的力量,增加自己的信仰"。陶行知不把生活教育当作衡量教育、学校、书本甚至一切的标准。他说:"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在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里鬼混的人是死人"。

73、第三陶行知提倡学生应该学会从容工作、学习,做事情应该有目的,有决心,有计划,有组织。最佳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行是知之始具体理念: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

74、陶行知指出,我们问题之中最大问题,是如何引导学生一举一动前下最明白的判断,教育者不是查房间,管请假,记大过,发奖品就算了事,他们最大责任是引导学生参与现代人生切要的生活,于一举一动前能下最明白的判断。

75、他还指出,做学生的今天对自己不负责任,怎么能希望他将来能尽职呢?社会上的腐败分子,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或是遗传不良,或是家庭教育不良,或是教师教育不良,这种人进入社会后,一举手都会危害国家社会。

76、陶行知的思想一直随着时代的演变而不断进步。最初因赞成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学说,改名陶知行。后在实践中,发现「行」应在「知」之先,如小孩子烫了手才知火是热的,吃过糖才知糖是甜的,碰过石头才知石头是硬的……凡此种种,清楚表明这些认知都是从行动中得来的。遂改名行知,并提出「行知行」的观点,提倡行动出真知,知识又反过来指导行动,「知」与「行」是一种相辅相成、辩证统一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