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致橡树赏析精选104句

时间:2022-09-25 19:58:08

1、它歌唱着美好,歌唱着征途的美景,歌唱着这个不完美但独一无二的自己。

2、接受这个不完美的自己,坦诚面对,利用好时间提升自己,在这个过程里,你会发现不一样的风景,包括爱情。

3、这本绘本告诉我们,不论是单身,还是恋爱,这几点,都不能丢:

4、但当我第二次看的时候,我却陷入了深思,在这本儿童绘本里,我读懂了爱情的真相。

5、朦胧诗产生于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一改新诗'明白如话’的特点,内容含蕴隽永。

6、/也不止象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籍;/也不止象险峰,

7、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

8、恋爱中的很多人,就像找到缺角的圆,两人抱得紧紧的,看似很完美很和谐,其实,这样反而会伤了彼此。

9、“呵,或许你想成为你自己的一角?”

10、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11、/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12、但,这个过程它可以唱歌,可以微笑,所以,这是它最美好的时光。

13、《失落的一角》已入选中小学必读书目中了,于是我便买来作为亲子阅读的书目,第一次看的时候,是和孩子一起看。当我们一起读完,五岁的孩子说:其实它本身就很好,很快乐,我还是喜欢它原本的样子。着就是这本绘本要告诉我们的道理:即便不完美,也是独一无二的,也是美好的。

14、/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

15、所以,给伴侣空间,也是给自己空间。抱得太紧,只会让双方觉得累,没有空间去欣赏其他美景了。人生,并不是只有爱情啊,还有更多风景等你欣赏。

16、/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

17、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18、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枝铁干,/像刀、像剑,/也像戟;/我有红硕的花朵,/像沉重的叹息,/又像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画。在刻画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林之亭先生赞曰:”《致橡树》立意新颖,形象鲜明,在青年中广为传诵,脍炙人口,显然是有旺盛的生命力。“温锁林:“分离“是外在,表象的;“相依”则是内在,本质的。人生是一门艺术,爱情更像是这一艺术中最精彩的华章;爱情是哲学,唯有用生命拉起体悟这门哲学的女性,才能洞悉其全部奥妙。这就是舒婷《致橡树》阐发的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也是这首诗弥足珍贵的思想价值与艺术价值。吴怀仁:从时间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独立的女性主体精神;从空间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知识者的启蒙精神;从心理维度上看《致橡树》表现了革命者的乐观精神。

19、它们组成完整的圆,但是圆却发现自己再也无法歌唱,它滚的越来越快,越来越快。它从来都没有这么快过!

20、《失落的一角》是美国绘本作家、诗人、插画家谢尔·希尔弗斯坦的作品。

21、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

22、“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23、学会放手,才能将爱延续

24、《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

25、“啊!”它想道,“原来是这样!”于是,它停下来……

26、“奥,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跨过高山,越过海洋,历经千辛万苦,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27、不勉强伴侣,不依附伴侣,同时又能成为伴侣的后盾,这就是感情最好的状态。

28、快得不能停下来和虫儿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快得蝴蝶不能落在它身上歇脚。

29、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我看到的关于爱情的真相。

30、就像在爱情里,保持独立的自我,才是最好的状态,过分依赖对方,只会让对方觉得有压力。

31、不,这些都还不够!

32、因为缺了一角,它滚不了太快,所以它会停下来和虫儿说说话,或者闻闻花香,有时它会超过一只甲虫,有时甲虫又超过了它。

33、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

34、也就是这样一个看似粗线条的男人,绘出了这本内容极简、寓意却极深刻的绘本——《失落的一角》,全书不到1000字,用简单朴实的文字,告诉我们一个一个关于寻找缺失的一角的故事,背后却蕴含了值得思考一生的道理。

35、最后,圆又去寻找缺的一角。但这个时候的圆,也是开心的、自在的。你看,即便没有一角,它也能快乐。

36、有人这样形容谢尔:“他走在纽约的人行道上,挎这一个旧邮包,鼓鼓囊囊的包里塞满了歌谱。他脚穿破旧的牛仔靴,身上穿的是不知洗过多少遍的牛仔裤……”

37、代表诗人有北岛、舒婷、顾城等。《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

38、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身材魁梧、衣着邋遢的光头佬,从没学过绘画,却以绘本震惊、感动了世人。1963年,绘本处女作《一只会开枪的狮子》一经问世,立刻引起巨大轰动,获得无数好评。随后,《爱心树》隆重出版,销量超过千万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成为绘本世界的永恒典范,也奠定了谢尔伟大绘本作家的崇高地位。

39、其实爱情并没有那么难,你若优秀,爱情自来。

40、心理学家曾经说过,人与人之间一定要保持一个合适的距离,这样反而更利于两个人和谐的相处,并且只有相互之间有了一个独立的空间,才有利于发挥自我的创造性。

41、“我不是你失落的一角。我不是任何人的一角。我就是我。就算我是别人失落的一角,那也不会是你的!”

42、把那一角轻轻的放下,继续带着不完整的自己,慢慢的往前滚动它一边滚动一边清亮的唱着——“奥,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嗨——哟——哟,我要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43、“我找到了我那失落的一角,”它唱道,“我找到了我那失落的一角,历经千辛万苦,我找到了我那……”。

44、“你好。”它说。

45、/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相握在地下;

46、《战争与和平》里有这样一句话:每个人都会有缺陷,就像被上帝咬过的苹果,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正是因为上帝特别喜欢他的芬芳。

47、“嗯——?”

48、有的角太大,有的角又太小。有时在太阳底下暴晒,但接着又淋了场冰凉的雨。有时被冰雪冻僵了,但有接着太阳出来了,身子又暖和过来。

49、合适!非常合适!终于找到了!终于找到了!

50、/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吹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51、“奥,”它沮丧的说道,“打扰你了,真对不起!”它继续滚动。

52、《致橡树》

53、“那倒未必。”

54、此后,《阁楼上的光》《失落的一角》《失落的一角遇见大圆满》《人行道的尽头》《向上跌了一跤》等作品陆续出版,也都成了绘本中经典之作。

55、我如果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

56、我们就像这个圆一样,会缺一角,或许缺点身材,或许缺点情绪,又或者,缺点技能,但是这又何妨?人无完人,我们的所缺,正是给了我们提升的空间。

57、保持独立,是爱情的基础

58、爱情里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我们不畏艰险,一路寻觅,想找到那个合适的人,与其携手看尽美景,谱写人生。可是,似乎很难。

59、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

60、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

61、“或许我们不合适……”

62、直到有一天,啊,它终于找到了!

63、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64、“呵,或许你不想成为我的一角。”

65、“我不知道。”

66、舒婷的《致橡树》道出了美好爱情最重要的基础,那就是保持独立的自我。彼此相爱,但是我依然是我,你依然是你,不会因为我们相爱了就彼此牵绊或者限制。

67、“嗯——!”

68、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语言和意象鲜活感人,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舒婷的诗,构思新颖,富有浓郁的抒情色彩;语言精美,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致橡树》是她的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将细腻委婉而又深沉刚劲的感情蕴在新颖生动的意象之中。

69、/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

70、诗中的比喻和奇特的意象组合都代表了当时的诗歌新形式,具有开创性意义。另外,尽管诗歌采用了新奇的意象,但诗的语言并非难懂晦涩,而是具有口语化的特征,新奇中带着一种清新的灵气和微妙的暗示,给人以无限的遐想空间。

71、它强调诗人的自我意识,往往借助象征、比喻、错觉、幻觉等手法,变诗的单一形象为多层次的意象叠加,给诗蒙上了一层朦胧的色彩,给人以独特的审美感受。

72、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

73、缺失一角的圆看似前后都是孑然一身,但却是两种不同的心态,也正如我们在人生的状态一样,不乱是孤独一人,还是有人相伴,只要找到自己的目标,那就快乐的前进吧。

74、“等一等”那一角说道,“你先别唱什么历经千辛万苦……”

75、不记得是谁说过这样一句话:我相信爱情,但是在它还没来的时候,我会好好享受单身生活。

76、就像绘本中描述的那样:你喜欢的,并不合适。看上去合适的,相处下来又会受伤……渐渐地,你开始迎合对方,开始失去自我,到最后,连快乐都失去了。

77、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

78、张德芬老师在畅销书中也提出的一个类似的观点,大意是说:“负面情绪和苦难,是一个伪装的礼物,一旦你接受它,解开它,你就会得到惊喜,成为更好的自己。”

79、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

80、从前有一个一个圆,它缺了一角,于是,它一边唱着歌一边寻找那失落的一角。

81、/又象英勇的火炬/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

82、“你是别人失落的一角吗?”

83、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84、/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

85、它飘洋过海,历经风吹雨打,经过了被其他角弄伤,也经历了因为不适合而撞到墙,终于找到了与自己最合适的那一角。

86、/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87、“你好。”那一角回应。

88、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首先,橡树是高大威仪的,有魅力的,有深度的,并且有着丰富的内涵——“高枝”和“绿阴”就是一种意指,此处采用了衬托的手法。诗人不愿要附庸的爱情,不愿作趋炎附势的凌霄花,依附在橡树的高枝上而沾沾自喜。诗人也不愿要奉献施舍的爱情,不愿作整日为绿阴鸣唱的小鸟,不愿作一厢情愿的泉源,不愿作盲目支撑橡树的高大山峰。诗人不愿在这样的爱情中迷失自己。爱情需要以人格平等、个性独立、互相尊重倾慕、彼此情投意合为基础。

89、看到这样的情景,它突然醒悟了。

90、不论是人生,还是爱情,你都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91、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92、诗人以橡树为对象表达了爱情的热烈、诚挚和坚贞。诗中的橡树不是一个具体的对象,而是诗人理想中的情人象征。因此,这首诗一定程度上不是单纯倾诉自己的热烈爱情,而是要表达一种爱情的理想和信念,通过亲切具体的形象来发挥,颇有古人托物言志的意味。

93、“那……”

94、/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我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

95、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96、你看,它因此不会唱歌了。

97、“我可以是某个人的,同时我又是我自己的。”

98、一首优美、深沉的抒情诗。它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象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

99、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能遇见完美的爱情

100、它一边滚动一边唱着歌:“奥,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我在找我那失落的一角,嗨——哟——哟,我要去,寻找我那失落的一角。”

101、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

102、爱情的礼赞——浅析舒婷诗歌《致橡树》    女诗人舒婷,原名龚佩瑜,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大量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至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是与北岛、顾城一起并立诗坛朦胧诗的三巨头之一。主要著作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等。她的诗,不局限于朦胧,保持了超然的鲜明的个性,因此在文学的天空里涂抹出了一道绚丽夺目的轨迹。她的诗,从意象到语汇都深具南方风情和女性特色。便如这首《致橡树》,语言和意象是何等的鲜活感人!而其所歌唱的那种不卑不亢至纯至美的爱情,可谓理想境界,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曾令无数的年轻人向往和憧憬。  舒婷曾经是名满天下的诗人,《致橡树》曾经是传遍天下的诗歌,二十年前,评说纷纭。虽然如今朦胧诗派早已落入冷寂,但舒婷及其《致橡树》却值得一说。  《致橡树》是完全没有朦胧意味的爱情诗,诗人运用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表达了明丽隽美的意象,在中国新诗八十年的发展史上,也许再没有其它任何一首爱情诗比它更优秀。更难能可贵的是它创作于一九七七年三月,是文革后最早的爱情诗。  爱情,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课题,也是古今中外诗歌描写最为广泛的题材。朦胧诗人的杰出代表舒婷,深感现实生活中崇高精神的丧失而追慕先贤们伟大爱情的坚贞,用其《致橡树》向人们提出了一个爱情的高标准。她在这一诗篇中塑造的爱情形象,鲜明地昭示了一种独立、平等、互相依厚又相互扶持、理解对方的存在意义又珍视自身生存价值的爱情观。  让我们逐字逐句地来把这篇关于爱情的经典诗作赏析一遍。  《致橡树》一诗,采取“木棉树”的独白口吻与“橡树”对话,在当时的诗歌创作上,这种手法是具有开拓性的。橡树是一种木质紧实而高大的用材树,而木棉树又叫英雄树,形象亦高大挺拔,是花树中最高大的一种。我们不得不承认诗人在选取诗歌创作材料时的精心设计:橡树是那样适合代表男性的阳刚之美,而木棉则又是那样贴切地代表了女性的自强自立以及与男性的平等要求。诗人通过拟物化的艺术手法,用木棉树的内心独白,热情而坦城地歌唱自己的人格理想以及要求比肩而立、各自独立又深情相对的爱情观。这首诗一诞生,橡树和木棉,就成为我国爱情诗中一组品格崭新的象征形象。这组形象的树立,不仅否定了老旧的青藤缠树、花叶依风的旧的情爱描写模式,同时也超越了牺牲自我偏重于给予的互爱原则,完美地体现出富于人文精神的现代性爱品格:真诚、高尚的互爱,建立在各自独立的位置与人格的前提下。这种爱情观极有思想含量和艺术震撼力,显得无比的厚重。  诗篇一开始就用了两个假设和六个否定性比喻,表达出了自己的爱情观:“我如果是你——/绝不象攀缘的冰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是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象源泉,/终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象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她既不想高攀对方,借对方的显赫来炫耀虚荣;也不一厢情愿地淹没在对方的冷漠浓荫下,独唱那单恋的歌曲。作为女性,她默认应该具有脉脉含情的体贴和温柔,但又认为不能停留在这种情意绵绵的状态,她承认铺垫和衬托能使对方的形象更加出众和威武,但又觉得这种作用仍然没有表达出爱情的全部力量。为了对方,自己应奉献出“日光”般的温暖,应倾泻出“春雨”般的情意;这都是爱情中的至理。但她并不满足于这些:“不,这些都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诗人鲜明地表示她不当附属品,只成为对方的陪衬和点缀,而必须和对方站在同等的位置——你是人我必须是人是具有相同精神气质的人,你是树我必须是树是同样高大挺拔的树,你站着我也必须站着平等地立于天地间。总之,两人形象必须一致。  但这一致既不意味着要凌逼和挤迫对方,也不意味着两者毫无区别,只是为了“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理想爱情中的男女,应该如并肩而立的橡树和木棉,用根的紧握,叶的相触,风中的互相致意传递、回报彼此的爱。真是并肩携手息息相通的情侣,那怕是一点微风掠过,都能引起共同的颤栗。他们心心相印,没有谁能听懂他们的话语。这木棉用一种为橡树自豪、为自己骄傲的口吻说道:“你有铜皮铁干,/象刀、象剑,/也象戟;/我有红硕的花朵,/象沉重的叹息,/又象英勇的火炬。”显然,木棉深深懂得她和橡树各自的特点和价值;他们双方不能互相取代,倒应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在这里,她毫不掩饰地颂赞橡树的男性美和阳刚气概,豪壮挺拔,锋芒毕露;也对自身女性的柔韧气质作了赞美:那丰硕的红花不正是青春美和女性美的标志?可是,木棉的朵朵红花为何又象“沉重的叹息”?我们可以从中感触这位女诗人那种独特的声音和情绪:这声音带着痛苦的伤痕,这情绪染着忧伤的色晕。这声音和情绪里融化了多少那个年代社会、亲友、个人的阵痛、艰辛和挣扎!这沉重的叹息是那么真实,以至把它掷之于地,便会溅出泪渍和血斑!  舒婷以她的敏感、清醒和深刻喊出了女性对独立人格、健全心智、男女平等的向往和追求。她不被世俗所羁绊,表达了一个成熟的知识女性对理想爱情的憧憬。她接着写道:“我们分担寒潮、风雷、霹雳,/我们共享雾霭、流岚、虹霓。”真正的爱情,当然应同甘共苦。他们表面上“仿佛永远分离”,实质上却根叶纠结,“终身相依”。只有这样的爱情,在舒婷的眼中才具有特别的意义:“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爱——/不仅爱你的伟岸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足下的土地。”舒婷在这里对爱情的“坚贞”提出了她独特的见解:爱情的坚贞,不只在于使自己忠实于对方的“伟岸的身躯”,仅止于容貌的倾慕和形体的结合,而是更进一步,把对方的事业追求、理想信念也纳入自己爱的怀抱,从精神上完全相融和相互占有;不仅在形体上、而且在思想感情上达到完美的结合,站在同一个阵地,拥有相同的生活信念,追求同一种目标,才算得上“伟大的爱情”。  全诗明丽洗炼、概括集中,作者运用了抒情主体拟物化的表现手法。诗中抒写的对象明为橡树,实为木棉。写法上也独辟蹊径,不去描绘木棉外貌的秀丽挺拔,却用了一连串精妙的喻象从各个角度反衬出木棉的品格、特征、信念和抱负。接着又从心理上对她的爱情观作进一步的剥露,从性格特征上加以刻划。在刻划中用“叹息”、“火炬”两个意象对比,更深一层展示了木棉丰满的个性。然后,又把“寒潮”、“雾霭”等意象铺开对比,衬托和渲染出木棉和橡树这一爱情形象的典型环境。这就从四面八方突出而饱满地表现了木棉对橡树的爱情。在艺术上巧妙的比兴、鲜明的形象、蕴藉而柔婉的调子,构成了全篇的独立特性。全诗收束处,既是虚拟,也是实写,虚虚实实,意味深长,富于哲理,开拓了题旨,对木棉的爱情观加以理性的升华,以理想之光反照那象征爱情的形象,使木棉的坚贞倩影更为挺拔和崇高,显得那么饱满、美丽、鲜明!

103、/但没有人/听懂我们的言语/你有你的铜枝铁干,

104、原名:龚佩瑜  祖籍:福建泉州  1952年出生于福建石码镇(漳州龙海)。  舒婷,当代诗人。朦胧诗派的代表作家之一,《致橡树》是朦胧诗潮的代表作之一,与北岛、顾城齐名,但事实上,她的诗歌更接近上一代载有意味较浓的传统诗人,反抗性淡漠了许多。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开始发表诗歌作品。1980年到福建省文联工作,从事专业写作。著有诗集《双桅船》、《会唱歌的鸢尾花》、《始祖鸟》,散文集《心烟》、《秋天的情绪》、《硬骨凌霄》、《露珠里的“诗想”》、《舒婷文集》(3卷)、《真水无香》等。诗歌《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获1980年全国中青年优秀诗歌作品奖,并被编入选入苏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三和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双桅船》获全国首届新诗优秀诗集奖、1993年庄重文文学奖;《真水无香》获第六届华语文学传媒盛典“年度散文家授奖”。另《在那颗星子下——中学时代的一件事》节选之沪教版六年级下的语文教材,十分准确地写出了孩提时代的人的心声。  舒婷擅长于自我情感律动的内省、在把捉复杂细致的情感体验方面特别表现出女性独有的敏感。情感的复杂、丰富性常常通过假设、让步等特殊句式表现得曲折尽致。舒婷又能在一些常常被人们漠视的常规现象中发现尖锐深刻的诗化哲理(《神女峰》、《惠安女子》),并把这种发现写得既富有思辩力量,又楚楚动人。  舒婷的诗,有明丽隽美的意象,缜密流畅的思维逻辑,从这方面说,她的诗并不“朦胧”。只是多数诗的手法采用隐喻、局部或整体象征,很少以直抒告白的方式,表达的意象有一定的多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