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卡夫卡37句

时间:2023-02-08 18:52:15

1、也就形成了现在的“双重国籍”

2、卡夫卡生于当时为奥匈帝国行省,,曾经隶属于德意志邦联。奥匈帝国是存在于1867年至1918年间的一个中欧共主邦联国家。当时的匈牙利王国与奥地利帝国组成“帝国议会所代表的王国和领地以及匈牙利圣斯蒂芬的王冠领地”联盟,匈牙利国王与奥地利国王是同一个人

3、《城堡》其实也是一种人类被上帝遗弃捉弄的悲剧作品。K,是上帝选择的进入者。上帝既然宣布了K可以进入的权力,却不给K进入的方法。

4、卡夫卡长期当小职员,生活困苦,养成其阴郁多愁、孤僻脆弱的性格。他的作品贯穿着社会批判的精神,这三部长篇小说尤为突出。

5、《审判》内容简介

6、跟着作者的思路,读者也被吸引,也跟着担心,然后才发现,家人根本没有发现,因为他们从来不关心这个人,这个人太过于平凡。作者想表达的就是普通人活着没有存在感,即便是变成了虫子,别人也不会在意,讽刺当时社会。

7、卡夫卡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学影响,对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观态度,故其作品大都用变形荒诞的形象和象征直觉的手法,表现被充满敌意的社会环境所包围的孤立、绝望的个人。

8、《失踪者》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富有人家,为人善良。他十六岁时被一个中年女仆引诱,与她生了孩子,被父亲逐出家门,只身流浪去美国。他在美国一次次陷入窘境,最终沦为无业游民的奴仆。小说到此中止,按原书设计,罗斯曼最终得以逃脱,在一家剧院找到了工作。小说通过罗斯曼的遭遇,描写了工业社会中人的无助与卑微。

9、卡夫卡的生活,正是在想象中过一种可能性的生活,他的小说世界是可能性的世界,从这一点来看,可以说,卡夫卡的想象力是二十世纪人类想象在可能性限度上的极致,正象武侠小说家金庸代表汉民族二十世纪想象力的极致一样。

10、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审判》、《城堡》、《失踪者》。

11、有时候,人类真的是可悲的,上帝把我们遗弃在一个荒凉的地方,给予了我们生命却不给我们把握自己命运的权力,给予了我们一个理想的国度,却又把我们排斥在外。

12、奥地利作家卡夫卡(1883—1924)的代表作长篇小说《美国》、《审判》、《城堡》(均未完成)合称:孤独三部曲。

13、文笔明净而想象奇诡,常采用寓言体,背后的寓意言人人殊,暂无(或永无)定论,令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追认其为先驱。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一切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

14、奥地利小说《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小说叙述主人公约瑟夫·K在30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他自知无罪,找律师申诉,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法院是藏污纳垢的肮脏地方,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最后被杀死在采石场,这就是官僚制度下司法机构对他的“审判”。

15、约瑟夫K是一家银行襄理,于三十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却仍可照常生活与工作,只需在审讯时出庭。K自恃无罪,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在他三十一岁生日前夕,他被法院派来的两个差役押至人迹罕至的采石场屠杀。

16、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后世的许多现代主义文学流派如“荒诞派戏剧”、法国的“新小说”都把卡夫卡奉为自己的鼻祖。

17、《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主人公K应聘来城堡当土地测量员,他经过长途跋涉,穿过许多雪路后,终于在半夜抵达城堡管辖下的一个穷村落。在村落的招待所,筋疲力尽的K遇到了形形色色的人,它们都是挣扎在社会底层的平民。其中有招待所的老板、老板娘、女招待,还有一些闲杂人员。城堡虽近在咫尺,但他费尽周折,为此不惜勾引城堡官员克拉姆的情妇,却怎么也进不去。K奔波得筋疲力竭,至死也未能进入城堡。

18、(3)《失踪者》

19、卡夫卡孤独三部曲包括《美国》、《审判》、《城堡》

20、卡夫卡的小说揭示了一种荒诞的充满非理性色彩的景象,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运用的是象征式的手法。三四十年代的超现实主义余党视之为同仁,四五十年代的荒诞派以之为先驱,六十年代的美国“黑色幽默”奉之为典范。

21、卡夫卡变成了虫子,家人并没有发现,这正是原文设定的一个重要悬念,目的就是要让读者通过疑惑发现这个家庭成员之间的冷漠,没有亲情。

22、卡夫卡是捷克人,他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宗师和探险者,他的创作风格是表现主义,是表现主义作家中创作上最有成就者。他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人民穷困,这使得卡夫卡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了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卡夫卡虽然没有将不确定性当做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性特征却是非常明显的。卡夫卡的作品缺乏整体的、明确的意涵。

23、《审判》是卡夫卡最为著名的长篇小说,1925年出版。《城堡》是卡夫卡晚年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未完成)。《失踪者》主人公卡尔·罗斯曼出生于布拉格一个富有人家,为人善良。小说通过罗斯曼的遭遇,描写了工业社会中人的无助与卑微。

24、推荐首选上海译文版的《卡夫卡文集》四卷本。

25、当读者读到卡夫卡变成了甲虫,然后作者一通描写此时主人公的内心活动,特别是他担心自己被人发现,担心家人发现他,他该怎么办。

26、卡夫卡是一个犹太民族的德语作家,

27、卡夫卡译本最好的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和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的两套卡夫卡文集。

28、剧情需要。

29、卡夫卡的《孤独三部曲》包括:《审判》、《城堡》、《失踪者》。

30、捷克小说家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他与法国作家马塞尔·普鲁斯特,爱尔兰作家詹姆斯·乔伊斯并称为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和大师。

31、卡夫卡笔下描写的都是生活在下层的小人物,他们在这充满矛盾、扭曲变形的世界里惶恐,不安,孤独,迷惘,遭受压迫而不敢反抗,也无力反抗,向往明天又看不到出路。看到他为读者描绘出的一幅幅画卷我们会感到震惊和恐惧,因为他仿佛在为人类的明天敲起阵阵急促的警钟,他在为人类的未来担忧。[5]

32、卡夫卡被认为是现代派文学的鼻祖,是表现主义文学的先驱,其作品主题曲折晦涩,情节支离破碎,思路不连贯,跳跃性很大,语言的象征意义很强,这给阅读和理解他的作品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卡夫卡的作品难读,连母语是德语的读者也觉得读懂这些作品不是件容易的事。

33、(1)《审判》

34、(2)《城堡》

35、卡夫卡的《美国》、《审判》和《城堡》这三部小说被统称为孤独三部曲。

36、因为卡夫卡的文学地位,奥地利和德国都愿意把他作为自己国家的伟大作家。

37、海边的卡夫卡里有这样一句话「暴风雨结束后,你不会记得自己是怎样活下来的,你甚至不确定暴风雨真的结束了,但有一件事是确定的,当你穿过了暴风雨,你早已不再是原来那个人。」每件事每个人都有他们各种出现的意义,也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我们。愿我们都能变得更加强大,支撑自己穿行风雨,在这个不讲道理的世界理解规则,坚持自己内心并与之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