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一句和下一句是什么汇总3

时间:2023-01-10 11:28:01

1、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归有光《项脊轩志》

3、扩展资料:

4、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

5、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6、小时候并不理解,“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什么概念。在我的印象里,不管什么节日,家里总是热热闹闹的,为什么要“思亲”呢?

7、======================================================================

8、注: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按照风俗,家人们要一起登高,插戴茱萸辟邪。

9、全文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0、“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

11、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1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本人现在就是异乡生活,有什么事,或心情不好的时候都是一个人承受,每逢佳节的时候真想回去和家人团聚,特别过春节的时候非常想家,想爸妈做的菜,深有体会一个人在外太不容易了,祝在外的盆友万事如意,心想事成

13、“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原诗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该诗表达了诗人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亲人之情。

14、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15、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16、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

17、上句应是: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此诗为唐代诗人王维所作,诗名《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8、《望月怀远》全诗如下: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9、出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

20、译文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注释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市),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21、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22、直到现在,一个人在外求学、工作,每每在微信里看到家人在一起庆祝节日,我才突然明白,“每逢佳节倍思亲”是一种什么样的味道。家里还是一样的热闹,只是那热闹中,已经少了我啦。

2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出自唐代诗人张九龄的《望月怀远》。这两句先写景,再即景抒情: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满目清辉勾起诗人无尽的思念;此时此刻,遥隔天涯的人也一定在对月相思吧?

24、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5、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意思是远在他乡的我一成了他乡的客人,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指之每到逢年过节的时候就会更加的思念远方的亲人,两句话的意思描述了诗人的背景离乡旳辛酸和对亲人的思念

26、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

27、“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上句是“独在异乡为异客”。

28、译: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佳节就更加思念远方的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个个插戴满茱萸,却独独少了我一人。

29、“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0、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自: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维)原文: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译文:独自离家在外地为他乡客人,每逢佳节来临格外思念亲人。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茱萸可惜只少我一人。扩展资料:此诗原注:“时年十七。”说明这是王维十七时的作品。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九月九日是重阳节,中国有些地方有登高的习俗。诗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王维家居蒲州,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大概正在长安谋取功名。繁华的帝都对当时热中仕进的年轻士子虽有很大吸引力,但对一个少年游子来说,毕竟是举目无亲的“异乡”;而且越是繁华热闹,在茫茫人海中的游子就越显得孤孑无亲。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诗人遥想的却是:“遍插茱萸少一人。”意思是说,远在故乡的兄弟们今天登高时身上都佩上了茱萸,却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31、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32、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登高时佩带茱萸囊,据说可以避灾。茱萸,又名越椒,一种有香气的植物。三四两句,如果只是一般化地遥想兄弟如何在重阳日登高,佩带茱萸,而自己独在异乡,不能参与,虽然写出了佳节思亲之情,但会显得平直,缺乏新意与深情。

33、”语未毕,余泣,妪也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

34、古时交通不象现代这样发达,古人也没有现代人拥有的高科技通讯产品,随时可以见面或是通话,很多人一生中或许只有短暂的相处,便各奔东西从此生死两茫茫而不得见,所以对彼此的情感更加珍惜,作者在这里,借助中秋佳节杼发了独在异乡更加思念亲人的感人情怀。

35、“每逢佳节倍思亲”语出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36、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37、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喜欢最后那句庭有枇杷树,可我却偏偏喜欢这一段。中学的时候,母亲总会5点就起来为我做早餐,然后在我出门的时候一遍遍地嘱咐我,路上注意安全,学校里好好学习。然而,叛逆期的少年只觉得母亲的叮嘱很烦人,又不是小孩子,有什么不放心的?听多了,我总会不耐烦地撂下一句“知道了”,然后迅速冲出家门,把母亲的话当做耳边风。后来,我去了千里之外的城市读书,也总是忘记给家人打电话。某一天不经意间重新看到这篇文章,读到中间几句,突然所有的过往都像潮水般袭来,眼泪一下子涌了出来。我拿出手机给母亲打了过去,电话一响就通了。她似乎很惊讶我突然打电话给她,急切地问我,是不是出什么事啦?是不是没钱了?我看天气预报你们那边要降温,我给你买两件衣服寄过去......还是一样絮絮叨叨,但我却丝毫不觉得烦躁。我只是对着电话轻声说了句:妈,我想你了。儿行千里母担忧。哪怕我到了四五十岁,在父母眼里,我始终是那个照顾不好自己的小孩子啊。

38、这首诗的意思是“独自远离家乡难免总有一点凄凉,每到重阳佳节倍加思念远方的亲人。远远想到兄弟们身佩茱萸登上高处,也会因为少我一人而生遗憾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