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XML地图

王阳明经典语录原文及译文-摘抄125句

时间:2023-10-20 18:16:17

王阳明经典语录原文及译文

1、夫用人之道,疑则生怨,信则共举。

2、人正当年轻之时,精气神是很充沛的,而世俗之弊还没有痛切到心里,所以用功很容易。等随年龄的逐渐增长,世俗之弊每天加深,而精气神亦一天天的减退,如果能急切的立志于学,则还可以有所作为。等到四十五十后,就如夕阳西下,渐渐的熄灭,就再也不能挽回了。所以孔子说:“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又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我亦最近真实的看到了此种病症,故也真真切切为兄弟们说这些。好在及时勉力,不要使过其时只能后悔了。

3、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性是心的本体,天是行的本源,健全心的基本功能就是健全性的功能。

4、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弃,自强者成。

5、柔舌存而坚齿亡,何也?以柔胜刚。

6、译文: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而对于领导,擅于凝聚人心和人力是相当重要的功课。一个明智的用人者,应该尽量让人才处在适合他发挥自己特长的地方,而避免让其处在不合适的地方;在教育他人的方式上,肯定对方的长处发展对方最有优势的环节,让人才脱颖而出成就事业,利于其克服自身原有的弱点,而不是抓住对方的小辫子不放。

7、用人者,取人之长,辟人之短;教人者,成人之长,去人之短也。

8、诸生试观侪辈之中,苟有虚而为盈,无而为有,讳己之不能,忌人之有善,自矜自是,大言欺人者,使其人资禀虽甚超迈,侪辈之中有弗疾恶之者乎?有弗鄙贱之者乎?彼固将以欺人,人果遂为所欺?有弗窃笑之者乎?苟有谦默自持,无能自处,笃志力行,勤学好问,称人之善而咎己之失,从人之长而明己之短,忠信乐易,表里一致者,使其人资禀虽甚鲁钝,侪辈之中有弗称慕之者乎?彼固以无能自处而不求上人,人果遂以彼为无能?有弗敬尚之者乎?

9、我心之良知

10、若近世之训蒙稚者,日惟督以句读课仿,责其检束而不知导之以礼,求其聪明而不知养之以善,鞭挞绳缚,若待拘囚。彼视学舍如囹圄而不肯入,视师长如寇仇而不欲见,窥避掩覆以遂其嬉游,设诈饰诡以肆其顽鄙,偷薄庸劣,日趋下流。是盖驱之于恶而求其为善也,何可得乎?

11、把握住良知这个根本,然后加以所向无敌的推导,便是他(王阳明)教学生的简易直接的方法。

12、译文:因为对方有势力而极力巴结的人,一旦对方失势,交情也就说断就断了;因为对方有财帛利益而去结交的人,一旦对方利益散去,所谓朋友间的情谊也随风而散了。

13、《大学》有“致知在格物”语。王守仁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内在的良知。这里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14、智慧的人不会疑惑仁义的人不会忧愁,您为什么双眉紧锁十分忧愁?

15、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16、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用事实记叙的叫做史,用大道理记叙的叫做经。

17、译文:天地之间自有其生存法则,即为道。按照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可成万事、立生命;违背大自然的规则行事,则必会自取灭亡。

18、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心即是理。天下有没有什么心外的事、心外的理吗?

19、“致”本身即是兼知兼行的过程,因而也就是自觉之知与推致知行合一的过程,“致良知”也就是知行合一。

20、蘧伯玉是一位大贤人,还说:“想少一点过失都不能办到”。成汤、孔子,是大圣人,也还说“改正错误不要吝惜”“没有什么大错”罢了。人们都说“人不是尧舜,怎么没有错误呢?”这也是沿袭下的说法,不是真知晓尧舜的想法。若尧舜的想法而自认为自己没有错误,也就不能成为圣人了。真正亲自传授的话是说“人心是危险的,道心是微妙的,做事要精到纯正,真诚的保持中庸。”他自以为人心是危险的,则他的心也和普通人的心是一样的。危就是误,只有兢兢业业,再加“精一”的功夫,这样才能“真正的保持中庸”而避免犯错误。古代圣贤常常发现自己的错误而改正错误,所以能够不犯错误,并是他们的心真的与人心不一样。

21、译文:那些看似坚硬可靠的牙齿在我们老年的时候一一脱落,而看似柔弱的舌头却一直能够保存下来,这是什么道理?这是因为柔弱、柔软、柔顺的事物比那些看似坚强刚健的事物更有持续力和生命的韧性。

22、就洒脱豁达地看待人生的命运,害怕谗言担心毁灭和失败只不过是白白痛苦罢了!

23、古之教者,教以人伦。后世记诵词章之习起,而先王之教亡。今教童子,惟当以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为专务。其栽培涵养之方,则宜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今人往往以歌诗习礼为不切时务,此皆末俗庸鄙之见,乌足以知古人立教之意哉!

24、痴人害怕被噎所以选择不吃饭,愚人害怕被水淹死就直接跳进水里面。

25、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26、译文:世间的诸般事务发展,都遵循着物极必反、盛极则衰的内在规律。看似熊熊燃烧着的烈焰,光辉如是,势力如是,其实,离熄灭之期已经近了。

27、以势友者,势倾则断;以利友者,利穷则散。

28、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无需钱。

29、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

30、须就咽喉上着刀,吾人为学,当从心髓入微处用力,自然笃实光辉。

王阳明经典语录原文及译文

31、译文:一朝富贵一朝贫,都经历过的人才能真真切切知道什么叫做世态炎凉;死生一线之间都经历过的人,更能确切知晓亲友间的交情深浅。

32、纵欲者,众恶之本;寡欲者,众善之基。

33、其白话翻译是:这种说法也是省察不够精确。但是,即使如你所说的那样,知行合一的主张,也肯定断然不可怀疑了。

34、“良知”是“知是知非”的“知”,“致”是在事上磨炼,见诸客观实际。“致良知”即是在实际行动中实现良知,知行合一。“致良知”是王守仁心学的本体论与修养论直接统一的表现。

35、各位同学试看你们同学当中,假若有人以虚作满,以无装有,忌讳自己所没有的能力,忌妒他人的长处,自我炫耀自以为是,讲大话骗人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特别优异,同学当中有不痛恨厌恶他的人吗?有不鄙弃轻视他的人吗?他固然可以用这些欺骗人,别人果真就会被他欺骗吗?有不暗中讥笑他的人吗?假若有人谦虚沉默自我持重,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坚定意志努力行动,勤学好问;称赞别人的长处而责备自己的过失;学习别人的长处而能明白自己的短处;忠诚信实,乐观和蔼,平易近人,表里如一的人,假若这个人天资禀赋虽然非常愚鲁迟钝,同学当中有不称赞羡慕他的人吗?他固然以没有能力的态度自处,并且不求超过他人,别人果真就认为他没有能力?有不尊敬崇尚他的人吗?

36、译文:全天下的人都知道从他人那里得到东西是“取得”,而很少有人知道,其实给予他人东西,也是一种“取得”。

37、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王阳明

38、岁寒乃见松柏本色,事险方显朋友伪贤。

39、致良知是中国明代王守仁的心学主旨。

40、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41、源于《静心录之八·外集二·题灌山小隐二绝》。【译文】山中不要说并没有好产品供你享用,这儿的明月和清风是无需花钱买的。

42、译文:放纵自己的各种欲望(好比名利声色),是世间罪恶产生的根本;无欲无求或者少欲少求的,才是世间善念的基础。

43、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

44、译文:那些阿谀谄媚,喜好逢迎巴结权贵的人,都是君子所看不起的。但为什么就是这些所谓的被君子看不起的人会处处得到利益好处、左右逢源而很少发生意外和不测呢?那是因为主上领导需要他们。

45、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不为其所不可为。

46、要真想成就很斗私心一闪念,时时刻刻致良知,用阳明的话说叫“随物而格”。

47、原文1: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48、有胆无识,匹夫之勇;有识无胆,述而无功;有的有识,大业可成。

49、译文:胆色过人,且心志上刚正无阿,即便眼下情势偏弱,也可在不远的将来成功转化为强势有力的局面。

50、译文:君子生活在这世间,做的是他们可以做的那些合法正直的事情,不做那些不可做的违法乱纪、邪门歪道的事情。

51、良知是虚的,功夫是实的。知行合一,就是要将知识与实践、功夫与本体融为一体。良知前冠一“致”字,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地点出了要害。

52、译文:人的种种智慧中,没有一种能够比识人、懂人的能力更困难的;人的痛苦也没有大过远离偏私之心的。

53、语出《孟子·尽心上》:“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54、译文:上苍赋予万物生命之机,有出生就必有;人生一世,草木一春,一枯一荣之间反映的是万物交替,恒久不变的还是世间的大道规常。

55、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56、繁华过眼三更促,名利牵人一线长。

57、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58、【出处】《静心录之六·续编二》【译文】治学的牙根在于立志,理想一旦立定那么治学的功夫现已取得成功一半了。

59、良知光明,明亮如白天的太阳,没有有错误而不能自己知道的。一念改正错误,立即就得知良知。人谁能没有错误呢?改正错误是最可贵的。

60、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陪王阳明坐在旁边,向王阳明请教乡愿与狂者的区别。

王阳明经典语录原文及译文

61、只是不能致那良知,便是‘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还是看你心诚志坚否--人是可以成圣的,就看想不想成了。

62、大丈夫应该落落大方掀动天地,怎么顾得上被困境和贫穷所束缚呢!

63、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伐矜好专,举事之祸也。

64、听从我心声向导。

65、源于《静心录之七》。【译文】繁华过眼仅有三更那么短,名利牵人也仅有一根线那么长。

66、唤醒我真心良知。

67、知行合一出自王阳明《传习录》上卷5: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68、原文2: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炎炎之火,灭期近矣。

6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70、二、致良知解析

71、谄谀逢迎之辈,君子鄙之。何以货利而少舛?上之需也。

72、译文:那些有道德、有修养的君子,总是以谦恭好礼、守法合矩的态度自处;那些骄傲自夸、好独断专行的态度,都是会给行事带来灾祸和不测的啊。

73、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74、王阳明大师著述普丰,笔者略摘部分心法原文並译文如下

75、最简单、最广大的是复杂的极致,只在吾心,只为吾心。

76、纲举目张,执本末从。

77、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人必须在做事上磨炼,才可以真实站得住脚;才可以做到于静中能稳定,在动中也能稳定。

78、译文:细节决定成败,不在生活中的时时处处保持警醒,谨慎小心处理每一件小事,早晚会因那些处理不周的小细节而贬损了自身原有的好不容易积累起来的良好声望,自毁了优良品行。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啊,不得不慎。

79、译文:能清楚了解自己的优势与劣势的人,是聪明人;能在看到自己弱点的同时改正并战胜这个弱点的人,是真勇士;自暴自弃,怀疑自己的潜能的人,是将长期卑下的精神和灵魂;相信自己,自强不息的人,终将获得胜利和无比的成功。

80、如有人用“知之匪艰,行之惟艰”这句圣训来怀疑知行合一的命题,阳明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

81、凡吾所以教,其意实在于此。恐时俗不察,视以为迂,且吾亦将去,故特叮咛以告。尔诸教读,其务体吾意,永以为训。毋辄因时俗之言,改废其绳墨,庶成“蒙以养正”之功矣。念之念之!古代的教育,是以人伦道德为内容教学生。后来兴起了记诵词章的风气,先王的教育之义就消失了。现在教育儿童,只应把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作为专门的功课。培养的具体方法,则应当引导他们吟唱诗歌来激发他们的志趣;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以严肃他们的仪容;劝导他们读书,以开启他们的智慧。现在,人们常常认为吟唱诗歌、学习礼仪不合时宜,这都是庸俗鄙薄的见识,他们这些人怎么知道古人立教的本意呢!

82、胆劲心方,虽弱亦强。

83、自知者智自胜者勇自暴者弃自强者成

84、君子之生于世也为其所可为

85、经常收到兄弟们的书信,信中都有悔过自悟而奋发向上理想,我非常高兴欣慰!只是不知道兄弟们是否出于诚心?还是欺骗我而这样说。

86、致良知:

87、曰:“乡愿以忠信廉洁见取于君子,以同流合污无忤于小人,故非之无举,刺之无刺。然究其心,乃知忠信廉洁所以媚君子也,同流合污所以媚小人也。其心已破坏矣,故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狂者志存古人,一切纷嚣俗染不足以累其心,真有凤凰于千仞之意,一克念,即圣人矣。惟不克念,故洞略事情,而行常不掩。惟行不掩,故心尚未坏,而庶可与裁。”

88、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善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扩充它;恶念止脱生发时内心知道,就制止它。

89、而西家的儿童不认识老虎,却拿着长长的竹竿把老虎赶走,就像赶走牛一般。

90、一贵一贫,乃知世态;一死一生,乃知交情

王阳明经典语录原文及译文

91、金玉满堂,久而不知其贵;兰蕙满庭,久而不闻其香。故,鲜生喜,熟生厌也,君子戒之。

92、学本于立志,志立而学问之功已过半矣。

93、译文:人事物将来的好坏成败都有其外示毫末征兆。如同看到一片叶子的飘落,就可以推知秋天的来临;看到低洼地里的水冻结成冰,就明白数九寒天到了。

94、天地载道,道存则万物生,道失则万物灭。

95、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多管闲事。

96、译文:金石美玉布满华堂,看久了也就不觉得有多么珍贵了;兰花蕙草长满庭院,处久了也就闻不到花香幽雅了。所以说啊,这新鲜有趣的东西能讨人喜欢,一旦熟稔了也就难免感到厌弃,君子应该以之为诫。

97、王阳明最经典的十句话,每一句蕴藏着涵养与智慧,令人受益无穷。

98、智莫难于知人,痛莫苦于去私。

99、已经立志做君子,自然应当从事于学问,凡是求学不能勤奋(的人),必定是他的意志还不够坚定的`缘故。跟随我求学的人,不是把聪慧机警敏捷为上选,而是把勤奋踏实、谦逊低调作为首要条件。

100、不矜细行,终毁大德。

101、万理由来吾具足,《六经》原仅仅台阶。

102、千金珠子可以用来打鸟雀,用名贵的钗镂来掘土又有何妨?

103、使用它的时候就去使用不使用就不使用,人的本身就好像一叶飘荡在茫茫大海上的孤舟。

104、已立志为君子,自当从事于学,凡学之不勤,必其志之尚未笃也。从吾游者不以聪慧警捷为高,而以勤确谦抑为上。

105、见一落叶,而知秋临;睹洼中之冰,而晓天寒。

106、任由自己的脚步往前行去都是平坦大道,是他上天进行评判而不是人的计谋。

107、薛尚谦、邹谦之、马子莘、王汝止侍坐,请问乡愿、狂者之辨。

108、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109、译文:抓住提网的总绳撒网,网眼自然而然就打开了,抓住事物的根本,那些细枝末节的也就自然会跟着顺从了。

110、难道没有看见东家的老头害怕老虎防着老虎,却在深夜被老虎摘了头吗?

111、源于《知行录之一·传习录上》。【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112、一般说来,儿童的性情是喜欢嬉戏玩耍而害怕受到约束,就像草木刚开始发芽时,如果使它舒展畅快(地生长)就能枝繁叶茂,如果摧残它阻止它(生长)就会枯萎。现在教育孩子,一定要使他们顺着自己的兴趣,多加鼓励,使他们内心喜悦,那么他们自然就能不断进步。有如春天的和风细雨,滋润了花草树木,花木没有不萌芽发育的,自然能一天天地茁壮生长。如果遇到冰霜的侵袭,那么它们就会萧条破败,一天天地枯萎。所以凡是通过吟唱诗歌来引导孩子们,不只是为了激发他们的志趣,也用来在吟唱诗歌中消耗他们蹦跳呼喊的精力,在音律中宣泄他们心中的郁结和不快。引导他们学习礼仪,不仅是为了严肃他们的仪容,也是借此让他们在揖让叩拜中活动血脉,在起跪屈伸中强健筋骨。教导他们读书,不仅是为了开启他们的智慧,也是借此使他们在反复思索中存养他们的本心,在抑扬顿挫的朗诵中弘扬他们的志向。所有这些都是用来顺应引导他们的思想志向,他们的性格,暗中消除他们的鄙俗,不知不觉改变他们的粗鲁愚顽。这样使他们日渐接近礼而不感到艰难,性情在不知不觉中达到了中正平和。这才是先王立教的深意。

113、须从根本求生死,莫向支流辩浊清。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114、译文: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天气曝寒,才能看到松柏不惧严寒、刚毅坚强的个性;行事境地危险万分之时,才能显现出朋友中间哪些是真心朋友,又哪些只是酒肉朋友。

115、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116、我心之向导。

117、译文:在使用人才这个大问题上,千万不要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怀疑他的忠诚、能力或其他种种。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如果你怀疑他,就不要用他,既然决定用他,就相信他会给你带来业绩和成果。用人,却怀疑对方,这将招致对方的怨恨与不满,这样的合作不仅不长久还会让双方的事业和心情难免经历一番痛苦的波折。只有完全信赖对方,才能共同创造事业的辉煌。

118、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草木春秋,亦枯亦荣。

119、这个“一了百了”的功夫又正是活一天有一天新问题的需日新日日新的功夫。

120、知行合一是明朝思想家王守仁提出的哲学理论,即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知是指内心的觉知,对事物的认识,行是指人的实际行为。它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认知实践方面的。

王阳明经典语录原文及译文

121、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故凡诱之歌诗者,非但发其志意而已,亦所以泄其跳号呼啸于咏歌,,宣其幽抑结滞于音节也。导之习礼者,非但肃其威仪而已,亦所以周旋揖让而动荡其血脉,拜起屈伸而固束其筋骸也。讽之读书者,非但开其知觉而已,亦所以沉潜反复而存其心,抑扬讽诵以宣其志也。凡此皆所以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是盖先王立教之微意也。

122、性是心之体,天是性之原,尽心即是尽性。

123、天下皆知取之为取,而莫知与之为取。

124、译文:谋定而后动之理。我们在社会上看到的人中,有些人有胆量做事却没有远见卓识,所以无论做什么都只是惩一时匹夫之勇,也许能成功一两次,可是最终看来还是失利的时候多;还有一些人他们很有见识,可是对他们自己所认识到的事情却心生胆怯、无从发挥见识,于是,这些人也顶多是说过就算,到头来没有任何作为;那些看准了好时机,有了稳固的认识和意志,然后经过精心筹划,徐成事的人最终可成就大业。

125、王阳明说:乡愿以忠信廉洁表现在君子面前,又以同流合污不得罪于小人。他不对又举不出例证来,指责他又无可指责。然而追究他的心,才知道他以忠信廉洁逢迎君子,又以同流合污逢迎小人。他的以已经被破坏君子之道,故不可以进入尧舜的大道。而狂者有以古人为榜样,一切世俗的纷扰不足以累其心,真的有凤凰栖于千仞之颠的感觉,一旦克去私念,即可以成为圣人。如果不能完全克制私欲,而行为不遮掩,因为不掩,所以以心还没有坏掉,就可以进行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