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XML地图

一瞥惊鸿的古风仙句短句【好句摘抄54句】

时间:2023-08-15 01:27:11

一瞥惊鸿的古风仙句短句

1、简单来讲:只一眼,我便看上了那意中人,她那美丽的身影让我着迷,等再次见到她我已彻底沦陷,深深地爱上她。

2、虽然只是惊鸿一瞥,她那美好的倩影,却已深烙在我心头。

3、爱极难将诗句写,缘悭只许画图亲。分明一片潇湘水,莫为惊鸿误洛神。

4、惊鸿:轻捷飞起的鸿雁。曹植《洛神赋》用“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来描绘洛神美态。后来就用“惊鸿”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形容女子轻盈艳丽的身影,多就远望而言。“一瞥”,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强烈、深刻的印象。

5、有人也会因为惊鸿一瞥而奋不顾身,从此芳华刹那乱了浮生牵挂。

6、休道是小生,

7、惊鸿:受惊而轻捷飞起的鸿雁,借指美女。瞥:暂见。

8、惊鸿一瞥

9、曹植《洛神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10、您问的是“惊鸿一瞥”吧?

11、意思是,一眼看见就惊艳无比,无法忘记

12、“惊鸿”一词多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惊鸿一瞥意思是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等再次见到你我已深深爱上你,无法自拔。

13、“惊鸿”一词多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惊鸿一瞥意思是身形轻盈娇艳的女子摄人心魄的目光。按照原意,一瞥的主体是“惊鸿”,而不是旁观者不经意的一眼。与之相关的成语有“翩若惊鸿”、“惊鸿丽影”等。作品的本意就是用“惊鸿一瞥”形容惊鸿仙子的轻盈娇艳和勾人心魄的目光。

14、一见钟情的感觉确实有些微妙,因为感情这东西过于朦胧,或许每遇见一个人的时候心里是波澜不惊的,但如果遇到了那个人那就有可能是石破天惊逗秋雨了,不能再那么淡定下去了。因而,相遇在时间无涯的荒野里,惊鸿一瞥自难忘,从此芳华乱了浮生。

15、美女:美丽的女子。

16、一步一瞥似惊鸿:一步是指迈出一步,一暼是指抬眼瞬间。连在一起是指一个人在走动和看人时仪态迷人,身姿优雅,犹如惊鸿灵动逼人。

17、成语出处曹植《洛神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yào]秋菊,华茂春松。

18、这是一句形容一见钟情的句子,就好似我们在表达爱意时喜欢为句子附上古风的味道,仿佛就有了“此爱绵绵无绝期”的意境。因为过于直白的表述一见钟情显得太肤浅,而日久生情又太苍白。于是一个情字被世人不断地吟唱着:

19、出自:道是

20、道是才人是美人,前身端是屈灵均。心思有孔皆生慧,眉睫无愁亦带颦。

21、②迅猛飘飞。

22、三国·魏·曹植·《洛神赋》

23、惊鸿,受惊而轻捷飞起的鸿雁,借指美女。瞥,暂见。

24、jīnghóngyīpiē

25、原文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

26、①鸟,羽毛紫褐色,腹部白色,嘴扁平,腿短,趾间有蹼。吃植物的种子,也吃鱼和虫。群居在水边,飞时一般排列成行,是一种冬候鸟。也叫大雁。

27、翩若惊鸿:比喻美女的体态轻盈

28、“惊鸿一瞥”出处:

29、南宋·陆游《沈园》:“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

30、怎当她临去秋波那一转,

一瞥惊鸿的古风仙句短句

31、惊鸿一词出自三国曹植的《洛神赋》:

32、也作:一瞥惊鸿

33、重点词汇:

34、①受惊而飞。

35、孙原湘〔清代〕

36、尔日侍香何女史,惊鸿一瞥世间无。

37、这是网络名句,没有全诗。

38、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

39、比喻美人或美好的事物短暂出现。

40、意思是回头看一眼,惊为仙人,难以忘记

41、这段句子并非出自某篇诗词或书籍。

42、词典解释:惊飞的鸿雁。比喻体态轻盈的美女:翩若惊鸿;惊鸿照影。

43、②比喻书信。

44、便是铁石人也意惹情牵。

45、这个词语就是一见倾心的意思。

46、译文:她的形影,翩然若惊飞的鸿雁,婉约若游动的蛟龙。容光焕发如秋日下的菊花,体态丰茂如春风中的青松。

47、——王实甫《西厢记》

48、惊鸿一瞥,汉语成语,拼音是jīnghóngyīpiē,惊鸿一瞥意思是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

49、一瞥便是惊鸿,芳华乱了浮生。这是一句形容一见钟情的句子,就好似我们在表达爱意时喜欢为句子附上古风的味道,仿佛就有了“此爱绵绵无绝期”的意境。因为过于直白的表述一见钟情显得太肤浅,而日久生情又太苍白。

50、意思是:人只是匆匆看了一眼,却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惊鸿”一词多形容女性轻盈如雁之身姿。

51、意思就是形容女子轻盈娇艳,令人惊叹的美丽。

52、清·裘曰修·《为陈望之观察题陈迦陵填词图》

53、一片惊鸿原句:“分明一片潇湘水,莫为惊鸿误洛神。”

54、作者简介:孙原湘(1760~1829)清代诗人。字子潇,一字长真,晚号心青,自署姑射仙人侍者,昭文(今江苏常熟)人。清嘉庆十年(1805年)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