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精选举一反三造句子二年级【49句】

时间:2023-06-16 17:14:14

举一反三造句子二年级

1、闻一以知十。——春秋时期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

2、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也很注重学习迁移,举一反三,总之,学习、掌握“迁移效应”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我们期待着“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闻一知十”等迁移效果多多出现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3、教学上的“举一反三”,是拓宽学生思路增强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的教育原则和教学方法。实践证明,举一反三,让学生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确是实施教学新理念的一条有效途径。培养启发学生的“愤”、“悱”之感,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正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4、挨三顶五、攒三聚五、有一得一、说一不二、独一无二、举一反三、杀一儆百、不三不四、丢三落四、九九归一、挑三拣四、推三阻四、成千成万、朝三暮四、接二连三、横七竖八

5、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冬夜读书示子聿》

6、《论语》中的一段话:“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成语“举一反三”就是从这句话来的。在教育学生时,如果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却弄不明白的时候,就不要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却不能完善表达出来的时候,就不要去启发他。如果他不能做到“举一反三”,就暂时不要再反复地给他举例了。孔子说不复也,并不是放弃了再教育,而暂时停下来,等待时机成熟再教育,也就是不拔苗助长。在平时小孩子作业遇到不会的题目,除了叫他解题思路,还要教会他举一反三,彻底搞懂题干

7、老师教导同学们要对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8、《论语》是一本以记录春秋时思想家兼教育家孔子和其弟子及再传弟子言行为主的汇编,又被简称为论、语、传、记,是儒家重要的经典之一。《十三经》之一,一共20卷。论语以记言为主,因其对话众多,而着重挑选具有教育意义的对话言论。论是选择、探讨、交流的意思,语是话语在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建议汉武帝采纳儒家思想,于是便有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口号

9、相当于以此类推,当某个人醒悟了或领悟了,能够从一点到面看清问题。三形容很多的意思

10、举一反三典故:孔子曾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方面,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几个方面,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要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11、举一反三,锲而不舍。

12、知识迁移,方法创新,都属于这个学习范畴。

13、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地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14、[读音][jǔyīfǎnsān]

15、衣上征尘杂酒痕,远游无处不销魂。--《剑门道中遇微雨》

16、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文章》

17、经典例子:

18、意思是比喻善于类推,延伸造句:想要了解本地行情,倒也不必货比三家,只要挑一家来问价钱,举一反三,大概也就差不多了。

19、造句1、由此可举一反三,拓展我们的视野。

20、[解释]反。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类推,掌握了句型;则不复也,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21、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九月一日,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22、以近知远,以一知万,以微知明,此之谓也。——荀况,战国末期思想家荀子《荀子·非相》

23、陆游————

24、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5、类似的词语

26、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人梦来。--《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27、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地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28、[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29、意思是指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30、这两个句子常常被用于教与学过程中,可以说教的人方法灵活,学的人更善于学习。

举一反三造句子二年级

31、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

32、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临安春雨初霁》

33、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示儿》

34、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35、举一反三意思:列举出一件事情,进而以此类推知道其它许多事情。比喻从懂得的一点,类推而知道其它的。形容善于推论,能触类旁通,善于学习,能够由此知彼。举一反三读音:jǔyīfǎnsān。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后以“举一反三”谓触类旁通。《北堂书钞》卷九八引《蔡邕别传》:“邕与李则游学鄙土,时在弱冠,始共读《左氏传》,通敏兼人,举一反三。”

36、位卑未敢忘忧国。--《病起书怀》

37、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38、融会贯通,触类旁通

39、举一反三的下半句是问一知十。

40、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41、有一天,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2、举一反三的动物是猴子。

43、平生铁石心,忘家思报国。--《太息·宿青山铺作》

44、举一反三不是歇后语歇后语是中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孝风趣、形象的语句。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起“引子”作用,像谜语,后一部分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十分自然贴切

45、举一反三jǔyīfǎnsān【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出处】《论语·述而》:“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结构】联合式。【用法】用作褒义。常跟“触类旁通”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辨形】反;不能写作“返”。【近义词】融会贯通、触类旁通【反义词】囫囵吞枣、不求甚解、浅尝辄止【辨析】~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例句】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46、上句:举一反三;下句:触类旁通。

47、举一反三

48、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49、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