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渔翁 柳宗元

时间:2022-09-22 19:30:37

1、白话译文:

2、是说爱好钓鱼的其中一个

3、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

4、《渔翁》--柳宗元yúwēngyèbàngxīyánxiǔ渔翁夜傍西岩宿,xiǎojíqīngxiāngránchǔzhú晓汲清湘燃楚竹。yānxiāorìchūbújiànrén烟销日出不见人,ěnǎiyīshēngshānshuǐlǜ欸乃一声山水绿。huíkàntiānjìxiàzhōngliú回看天际下中流,yánshàngwúxīnyúnxiàngzhú岩上无心云相逐。【译文】: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橹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

5、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没清湘燃楚竹。

6、柳宗元的《渔翁》诗文大致意思:一个渔翁夜里露宿西山,拂晓起来去清澈的湘江边上打了水,用楚地的竹子生了火,做些吃的。

7、《渔翁》

8、《渔翁》柳宗元塑造了的渔翁形象: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衣,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夫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也就是有心报国却又报国无门的忧愤、失望之情;迫于无奈只能逍遥江海的抑郁孤独、无可奈何之情。一个超然傲物、洁身自好、不与世俗妥协的渔父形象。

9、唐宪宗元和元年(806),柳宗元因参与永贞革新而被贬永州,一腔抱负化为烟云,他承受着政治上的沉重打击,寄情于异乡山水,作了著名的《永州八记》,并写下了许多吟咏永州地区湖光山色的诗篇,《渔翁》就是其中的一首佳作。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构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晨景,并从中透露了他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

10、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11、【注释】

12、渔翁晚上靠着西山歇宿,早上汲取清澈的湘水,以楚竹为柴做饭。太阳出来云雾散尽不见人影,摇增的声音从碧绿的山水中传出。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

13、[译文】

14、柳宗元(773—819),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祖籍河东(今山西省永济县)。

15、而等到火堆的烟灭了,太阳出来了,他的人影却看不见了,只听到从青山绿水间传来的一声渔歌(一说是摇橹的声音)。

16、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17、诗写了一个在山青水绿之处自遣自歌,独往独来的“渔翁”,借以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

18、湘:湘江。

19、旭日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欸乃一声,青山绿水映入眼帘。

20、作品原文:

21、回头望去渔舟已在天边向下漂流,山上的白云正在随意飘浮,相互追逐。【作者简介】:柳宗元(773年-819年),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运城)人,杰出诗人、哲学家、儒学家乃至成就卓著的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记》等六百多篇文章,经后人辑为三十卷,名为《柳河东集》。

22、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23、诗人柳宗元朝代唐

24、④楚:西山古属楚地。

25、②汲:取水。

26、⑤销:消散。

27、年代:唐作者:柳宗元

28、《渔翁》不是李白诗作,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小诗。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29、①西岩:即西山,在今湖南零陵西湘江外。

30、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

31、渔翁的作者是柳宗元,不是王维。

32、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33、①下中流:由中流而下。

34、船到中流之际,回过头来,西山仿佛远在天边,只有天上的白云在漫无目的地互相追逐罢了。这首诗歌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时所做,而“渔翁”意象又带有隐者的含蕴,因而这首诗虽然清新、自然、闲适,但也流露出作者政治失意后那种孤独感和寄情山水的心情。

35、此诗通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36、炊乃:摇槍声。唐代湘中有棹歌《欸乃

37、全诗共六句,按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伴随着渔翁的活动,诗人的笔触又自然而然地延及西岩、清湘、楚竹,西岩即永州西山,柳宗元在《始得西山宴游记》文中曾极言探得西山的欢悦,并描述了西山的高峻:居于西山之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而流经山下的湘水"至清,虽深五六丈,见底"(《湘中记》,见《太平御览》卷六十五)。诗中的“清"字正显示了湘水的这一特点。再加以永州一带(今湖南零陵等地)盛产湘竹,于是,山、水、竹这些仿佛不经意地出现在诗句中的零星物象,却分明在读者脑海中构成了清新而完整的画面:轻纱般的薄雾笼罩着高山、流水、湘竹空图在《诗品》中有言:"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正可概括此诗首二句的艺术表现特点。这两句既设制了一个秀丽悦目的空间画面,又以夜幕初启、晨曦微露这样流动的时间感引出了下面对日出的描述,可以说在时空两方面奠定了全诗活跃而又清逸的基调。

38、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

39、【赏析】

40、烟销日出不见人,欺乃一声山水绿。

41、这首诗取题渔翁,渔翁是贯串全诗首尾的核心形象。但是,诗人并非孤立地为渔翁画像,作品的意趣也不唯落在渔翁的形象之上。完整地看,构成诗篇全境的,除了辛劳不息的渔翁以外,还有渔翁置身于其中的山水天地,这两者在诗中留下了按各自的规律特点而发展变幻的形迹。但同时,诗人又把两者浑然融化,渔翁和自然景象结成不可分割的一体,共同显示着生活的节奏和内在的机趣。由夜而晨,是人类活动最丰富的时刻,是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时刻,本诗即以此为景色发展的线索。因此,渔翁不断变换的举止行动和自然景色的无穷变幻便有了共同的时间依据,取得极为和谐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