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孔子拜师精选好句37句

时间:2022-09-22 19:30:16

1、从汉代起,儒家学说就成为中国官方的统治学说,而孔子作为儒家学说最高成就的代表,自然是推崇学习的对象。

2、“天、地、亲、君、师”。也代表了尊师重教的传统。

3、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了解孔子拜师的过程,体会孔子谦虚好学、老子诲人不倦的品行,并在读懂故事的基础上对孔子和老子作出简单的评价。

4、古时侯儿童入学必须要跪拜孔子像和孔子牌位。自古就给儿童传授“天、帝、亲、君、师”的思想理念。

5、孔子拜师讲述了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拜老子为师的故事,体现了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和老子诲人不倦、爱护晚辈的品行。

6、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7、在随朝废除贵族世袭制后,实行了科举考试,选拔官员制度。科举考试主要考的是孔子、孟子等的思想学说和他们的文章,主要就是四书、五经中的《论语》《中庸》《大学》《尚书》《孟子》《周易》《诗经》《礼记》《春秋》。

8、第三部分,写孔子认真求学.他虚心向老子请教,老子则毫无保留地把学问传授给他.

9、因为孔子是我华夏文化的集大成与传承者,对中国文化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上承自伏羲画卦以来的尧舜禹文王武王周公,下启子思孟子董仲舒朱熹王阳明……是华夏文化的代表。所以每一个华夏儿童都应拜孔子,实质上是拜中华文化,让中华文化的精神从幼年就深植于每个儿童的内心。这是华夏民族几千年生生不息的根源。文化亡,则民族精神亡,民族精神亡,则民族亡。

10、孔子拜师阅读理解“人们佩服孔子与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自品行”文中孔子与老子的学问高自不必说。孔子那么有学问,他还千里迢迢去拜老子为师,他是多么谦虚、求知若渴呀。而老子并不因为孔子拜他为师就摆架子,而是算好日子,还特地跑到城门去迎候孔子,他也是谦虚至极啊。所以人们不光佩服孔子与老子的学问,也敬重他们的品行。

11、孔子年轻的时候,就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他总觉得自己的知识还不够渊博,三十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曲阜,去洛阳拜大思想家老子为师。

12、历朝历代的皇帝为了统制需要,必须要统一老百姓的思想,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尊孔子为孔圣人,孔先师。追封官职,官职的名你很长,还修建孔庙,立孔子像,让所有人跪拜孔子。

13、如果儿童入学把这些书读好,将来就可以参加科举高试,高中后就可做官去管理老百姓。不光儿童入学要跪拜孔子,连科举考试时,朝庭主考官一品大员在正试科考时都要跪拜孔子的画像和牌位。

14、性格特点

15、孔子拜师,根据逻辑推理,应该是“不耻下问”。因为孔子是圣人,有至高无上的地位,他拜师,必定是地位不如自己。而“不耻下问”指的就是放下身份地位虚心学习求教的意思,很符合逻辑推理式的歇后语规则。孔子拜师——不耻下问

16、孔孟圣贤之道!【经典诵读】――

17、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18、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19、孔子的思想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社会的发展。孔子的所著的文章《论语》被历朝历代统制者推广,孔子的最主要思想是仁爱,忠君。所谓半部《论语》制天下。孔子在他所处的春秋时代开创了班级授课制,这种班级授课制一直沿用至今。

20、孔子是历代统治者宣扬正统的门面,所谓至圣先师,列朝列代对孔子的彰显,一是对于知识和文化的尊重,二是维护自己的统治,那些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文人,能为自己服务。现代人尊孔是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对绵延千年的儒家思想的尊重。现在的教师节我个人认为还是设在孔子诞辰的9月28日比较有意义。

21、第一部分,孔子决意拜师。用简练的语言交待了孔子当时的身份,以及他拜师求学的愿望及原因。虽然当时他已经是“远近闻名”的老师了,却还要拜师求学,更可见他对知识的渴望。

22、《孟子》精选(四)

23、孔子是一个热爱学习,不怕艰苦的人

24、拜师仪式,首先体现出对包括孔子在内所有老师的尊重,尊师重教的体现。其次,有仪式感,让学生感受到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并且,在很多人见证之下的仪式,让学生心里做好心理准备应该认真去对待学习。

25、第二部分,孔子历尽艰辛前往洛阳拜师。先讲孔子的旅途之苦。作者使用了几个词语:“相距上千里”,表明路途之遥远;“风餐露宿”,表明途中生活艰苦;“日夜兼程”,表明孔子求知若渴的迫切心理;“终于”,说明孔子虽然在路上遭遇了许多困难,但凭着毅力和信心,最终还是来到了洛阳。课文接着详细描写了孔子与老子初次见面时的情景,通过人物间的对话,表现出孔子和老子的谦逊有礼。

26、至少有两个原因吧。

27、规矩,方员之至也,圣人,人伦之至也。

28、课文在叙述孔子拜师这件事时,线索非常清楚。

29、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30、此外,儒家学说提倡的仁义和忠孝,对于历代统治者都是极为有用的思想钳制工具。参拜孔子,对于绝大多数普通民众来说,就相当于潜意识里接受仁义和忠孝概念,对于皇权统治极大的利处。

31、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上无道揆(kuí)也,下无法守也,朝不信道,工不信度,君子犯义,小人犯刑,国之所存者幸也。故曰:城郭不完,兵甲不多,非国之灾也;田野不辟,货财不聚,非国之害也。上无礼,下无学,贼民兴,丧无日矣。

32、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33、用日夜兼程,风餐露宿,千里迢迢,风尘仆仆来表现孔子拜师途中经历

34、孔子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治学精神

35、第四部分,写人们既佩服孔子和老子的学问,又敬重他们的人品。

36、一、官方要求

37、说明他谦虚好学,孜孜以求的学习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