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优选好句44句

时间:2022-09-22 19:29:54

1、对人生无常,月有阴晴圆缺,通过自然规律来展开想象,表达苏轼博大的大度情怀,感慨人生和时间!

2、这是词人的感性占了上风,也是情到深处的不自觉语。但是接下来理智让词人发出感慨,人的悲欢离合、月的阴晴圆缺都是正常现象,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既然你我分处两地,那就让月光带着我的思念,到达你的身上吧。

3、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热爱!

4、每当挫折失意之际,则老庄思想上升,借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

5、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6、《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7、一方面是对兄弟不能团聚的安慰,同时也是对自己政治遭遇的安慰。《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在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市)时所作。

8、词人醉酒望月,不仅向青天发问,明月是什么时候有的?接着化用诗经“今夕何夕?见此良人”的诗句,再问:今天是什么日子?为何明月如此皎洁。禁不住对天宫的想象,词人产生乘风归去的想法,又想着和人间比较,又如何呢?词的上阕是词人奇特的想象。李白是“诗仙”,苏轼被称为“坡仙”二人在气质、才华上是相似的,他们作品的风格都是普通人无法效仿的。

9、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0、《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11、宋·苏轼

12、下阕的“转”和“低”是极其传神之笔,将读者思绪由天上拉回人间,再缩小至“朱阁”“绮户”处,这些雕刻精美的窗户是闺门居处,所以下面的无眠者也并非词人自己,而是在这般佳节良夜里,辗转反侧的人。人间总是难以预料,生离死别是不可控制的,可是月亮呢?为什么在人们离别时这么皎洁呢?

13、想象力丰富,思考人世的哲理,扩大了时间空间的格局,最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抒发人的主观,对人生得满满祝福!

14、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15、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16、末了“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两句是说,既然天上回不去,还不如在人间好,这里所谓“人间”,即指作地方官而言,只要奋发有为,做地方官同样可以为国家出力。这样想通了,他仰望明月,不禁婆娑起舞,表现出积极的乐观的情绪。

17、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18、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19、水调歌头,苏轼想要表达中秋佳节,想念家乡,思念亲人,思念自己的弟弟,而且经历了仕途的不顺,以及对离别之苦的人表达美好的祝福,也感叹人生,通过月亮,中秋节,来抒怀,具有很强的艺术气息,描写了生动的画面!

20、琼楼玉宇,天上宫阙,悲欢离合,阴晴圆缺

21、《中秋之夜的美好祝愿——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赏析》选自《唐宋词鉴赏集》

22、我想乘着风回到天上,又担心那里宫殿位置太高,经受不住高处的寒冷。起身舞蹈,影子在月光下摆动,境界超凡脱俗,哪里像人间?月光转过楼阁,映入门窗,照见失眠的我。明月不应对人怀恨,那又为什么要在我和弟弟分离两地期间,经常变圆,引人伤怀?人总会经历悲伤、快乐、分离、相聚,月亮也会经历阴天、晴天、变圆、变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难以十全十美。只希望亲人平安,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23、我端起酒杯问天,明月是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不知天上宫殿,今晚又处在哪一年?

24、该词意境高远,名句叠出,“高处不胜寒”、“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等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成千古绝唱!

25、情景交融,意境悠远,借月抒情,表达思念思乡之情。

26、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7、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28、词的上片主要抒发自己对政治的感慨。开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两句,点明饮酒赏月。接下说“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表面上好像是赞美月夜;也有当今朝廷上情况不知怎样的含意。

29、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30、这是一首月夜独酌,怀念兄弟之作。

31、《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中秋在密州时所作。这首词以月起兴,与其弟苏辙七年未见之情为基础,围绕中秋明月展开想象和思考,把人世间的悲欢离合之情纳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性追寻之中,反映了作者复杂而又矛盾的思想感情,又表现出作者热爱生活与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

3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中秋之夜他一边赏月一边饮酒,直到天亮,于是做了这首《水调歌头》。词人运用形象描绘手法,勾勒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境界氛围。苏轼一生,推崇儒学、讲究实务为主。但他也“龆龀好道”,中年以后,又曾表示过“归依佛僧”,经常处在儒释道的纠葛当中的。

33、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34、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的清旷和超脱,他心念兄弟,却不忘中秋所有不能团圆的人,向天下人发出美好祝愿,月亮的月光会将所有的思念传递到亲人身上,他的乐观精神,给每一个读者以慰藉。

35、这首词是作者在密州做官时,苏轼是较早将“题序”引入诗歌的词人,用序来交代词的创作缘起。本首词前的序就交代了苏轼由于在中秋夜,喝酒赏月本是欢乐的事,但是弟弟苏辙却不在身边,因此作词寄给远在他乡的子由。在这首词中可以感受到苏轼感性与理性的交织,以及由己推人的伟大。

36、苏轼《水调歌头》这首词乃中秋望月怀人之作。

37、巜水调歌头》苏轼。

38、以美好境界结束全词,与上片结尾“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一样,是积极乐观的。

39、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40、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41、下片抒发对兄弟的怀念之情。“千里共婵娟”,也就能做到“不应有恨”了。

42、前言是: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43、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44、于熙宁九年中秋节当天,各家团聚,此情此景,他想起了自己的弟弟苏澈。与弟弟苏澈分别后,他们已七年没有团聚过,面对那一轮圆月,苏轼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了《水调歌头》这首诗,以此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以及表达对亲人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