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XML地图

描写丧子之痛的诗句

时间:2023-08-23 18:29:34

描写丧子之痛的诗句

1、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2、雌鸟西去觅雏食,风雨飘摇未所惧,尔来雏鸟既长成,便应展翅冲天驰!

3、天既丧我妻,又复丧我子。

4、除了古代文学中的诗句外,现代诗歌、歌曲、电影等艺术形式中也有很多表达亲人离世的作品,如《父亲》、《母亲》等歌曲,电影《活着》等。

5、雨落入地中,珠沈入海底。

6、拊膺当问谁,憔悴监中鬼。

7、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

8、莲子心中苦,梨儿腹内酸——记得这是明末一个将被砍头的人写的对联,其中“莲子”谐“怜子”、“梨儿”谐“离儿”

9、秋来归去无聊甚,融处伤情痛切肤。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11、找了半天书籍只能找到这些,希望可以帮到楼主哦。

12、出自宋诗人刘黻的《一舸》

13、作者简介:郑板桥,名燮,字克柔,汉族,江苏兴化人。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

14、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谁能久不顾,庶往共饥渴。

15、荒途野鬼诛求惯,为诉家贫楮镪难。

16、其时忽不记儿死,倚门引颈望儿归。出自诗歌谁何哭。

17、今竟无情抛我去,几回骚首问青天。

18、吾儿折妖早归西,日思夜想泪两行。一堆黄土送儿走,苍天不公心凄凉。

19、年代:宋作者:梅尧臣

20、悔恨难能飞越关山回家救命其二:老来惜子俗皆然,半百生男溺爱偏。

21、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杜甫

22、最后四句为最后一层,写老母痛苦失常的精神状态。这位母亲直哭到深夜,由于过度的悲伤,心里一阵疼痛之后,忽然忘记了儿子已经死去,夜已深了,儿子该回家了,她竟倚着门口,向远处张望,希望看到儿子归来的身影。连自己为何悲伤也忘记了,可见老母痛苦悲伤到精神恍惚失常的程度。诗到此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穷回味的余地。这位老母的儿子是怎么死去的?老母“倚门引颈望儿归”,当望而不见儿子归时她又该如何痛苦?诗没有作出交代,让读者去想象,诗也颇具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之致。

23、泪满飞泉岂复还愁闻野竹欲参禅鸾占雁序才方达凤卜鸡雏老未迁。

24、驾空赫鱼龙,沈浮未知所。

25、亲子之爱、失子之痛乃人类的本性,这首诗对此加以咏叹,似乎谈不上有什么阶级性,然而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既然这是一种社会现象,诗人也有责任去反映,而且歌咏人类生活中的不幸,表现出自己的悲悯心情,这种同情不幸的主题对读者也不无潜移默化陶冶心灵的作用,何况诗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封建社会的可悲现实,固然,亲人的死亡,无论在何一时代都是令人悲伤的,然而诗中白发老妇失去儿子便有“母恃儿为命,儿去不复来”,瞻望前途不寒而栗的心情,又透露出当时社会无儿女奉养,老人的生活便无法保障的可悲现实,这和我们新时代的生活比较起来,实在有天壤之别了。

26、其一:衡负神明我不良,欲将阴骘诉苍苍;关山南北难飞越,空寄青囊肘后方原因是,自己因公离家时,幼子患严重痢疾,家人以人参汤救治,招致的丧子惨祸。

27、其七:速去何如始不来,空花幻影漫相猜;自思自解自排遣,悟到无生念不灰其八:寄语老妻莫过伤,好将遗物细收藏。

28、归家不忍看题壁,短幅长条一律藏。原注云:“襁褓句:是儿生而颖异,每逢啼哭,乳母抱赴屏壁间指点字画,即转啼为笑。”

29、这是即事名篇的乐府诗,写一位白发老母的丧子之痛。

30、出自:哭犉儿

描写丧子之痛的诗句

31、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32、诗内自注:“初闻疾剧即知误投参剂,驰书急止并寄良方,已无及矣。”

33、其五:星家尽道不凡同,福薄劬劳枉用功;回忆家园心欲碎,海棠花下笑啼空。

34、同舟一性命,俱父父母母。

35、母爱是世界上最普遍而又最真淳深厚的感情,自古以来,产生了多少歌唱母爱深情的诗篇!在古代社会里,男子行役远宦是生活中的常事,母子常常忍受离别的痛苦,因此,《诗经》中便有“嗟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无弃”的叹息,唐代诗人孟郊便有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的咏唱。

36、“谁何哭?哀复哀”以下十句,仍然以“谁何哭”领起,大意与前十句相近,而且句式也相同,可以看作是重章形式,在反复咏叹中进一步渲染白发母亲的失望痛苦之情。对“谁何哭”的问题不再重复交代,而以“哀复哀”,“肠未绝,心先摧”写哭声中流露出的悲惨心情。前十句写老母睹物思子,这十句则着重于由人及己。儿子埋掉一天了,昨天一天不闻儿声,不窥儿貌,惟见邻人的儿子依旧活蹦乱跳,这便触发了她的思子之悲。“母恃儿为命”,说明儿子寄托了老母的全部希望,但“儿去不复来”,生活的希望又如火尽烟消。儿子的死带走了她全部的春风和阳光,命运太无情了,因此,“一日一夜间,十生九复死”。现实冷酷如铁,她呼天不应,喊地不灵,惟有哭方能表达她的感情,从昨天直到昨夜,她一直在哭,哭得死去活来。

37、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

38、其三:襁褓即知爱字章,痴心望尔继书香。

39、一舸泛漭沆,风涛正掀舞。

40、坟草青青白水寒,孤魂小胆怯风湍。

41、思念亡儿有关诗句,例如:“坟草青青白水寒,孤魂小胆怯风湍。”

42、有2.因为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描写亲人不在世的诗句,如杜甫的《丧子》中“丧乱扶危时,已是悬崖百丈”,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43、云是高高在上的存在,寄托着人们对逝去亲人的悼念之情,寓意着亲人已经化作天上的云朵,仍然守护着人们。

44、谁何哭?哀且危!白头母,红颜儿。儿忽舍母去,母何用生为?架上有儿书,箧中有儿衣。儿声不复闻,儿貌不复窥。谁何哭?哀复哀!肠未绝,心先摧。母恃儿为命,儿去不复来,朝看他人儿,暮看他人子。一日一夜间,十生九复死。君不见,昨夜人静黄昏时,含心抱痛无人知,其时忽不记儿死,倚门引颈望儿归。

45、唯人归泉下,万古知已矣。

46、生离已使母亲痛苦不已,死别则更使其难以承受。爱是一种幸福,然而当爱倏然失去寄托时,又会转化为一种极端的悲哀;儿子是母亲的希望,当希望突然破灭时,感情便难以承受那失望与绝望的袭击。此诗便是写一位母亲失去爱子痛不欲生的感情。

47、刘黻(1217—1276)温州乐清人,字声伯,号蒙川、质翁。少读于雁荡山僧寺,理宗淳祐十年试入太学。以上书忤执政,安置南安军。及还,复极言政治得失。以材署昭庆军节度掌书记,由学官试馆职。历监察御史,改正字,官至吏部尚书兼工部尚书、中书舍人。元兵陷临安,陈宜中谋拥二王,迎黻共政,行至罗浮病卒。有《蒙川遗稿》

48、其四:学语先知父母呼,每逢退食足娱吾。

49、清·郑板桥

50、其六:生儿何喜死何悲,身后身前两不知;最苦房帷相向处,无明无夜对愁眉。

51、《书哀》

52、赴海可见珠,掘地可见水。

53、"天上的云"在《离骚》中有出现,可以与“亲人不在世”连为一句“亲人不在世,天上的云朵飘荡”。

54、归时昏眼如经见,竹马斑衣总断肠。

55、此诗开头四句紧扣题目,回答了“谁何哭”三个字中所包含的两个问题,是白发苍苍的母亲在哭她红颜年少的儿子。“哀且危”说明她已哭了很久,她哭得死去活来,现在已经泣不成声少气无力了。接下来交代她的儿子遭受了什么不幸。诗不是简单交代儿子的去世,而是从母亲的角度写她物在人亡的感受。“忽”字极言悲剧发生的意外,从母亲的心理说,她是在毫无思想准备的情况下突然失去了儿子,儿子转眼之间离开了人世,一切都来得那么迅速,生活的小河正淙淙流淌,瞬间跌入了万丈深谷。儿子的书本还在架上,儿子的衣服还在箱里,怎么再也听不到儿子的说笑,再也看不到儿子的面容身影呢?曾几何时,儿子读书的情景还在眼前,儿子的说笑还象阳光照亮母亲的心间,这一切怎么倏忽消失了呢?这种生活的陡然转折,这种人生的极大不幸使慈母感到生命暗淡无光,活下去没有意义。

56、可以用“天上的云”一句来表达。

57、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诗句都表达了对亲人离世的悲痛和思念之情。

58、这些作品也可以帮助人们缓解悲痛,表达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59、两眼虽未枯,片心将欲死。

6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云往往被赋予多种寓意,如无常、升华、飘忽等,这些都与亲人已去的情感联系起来,增加了诗句的思想深度和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