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XML地图

精选诗句格律检测【35句】

时间:2023-08-17 01:48:46

诗句格律检测

1、七言的变格为:仄仄平平仄平仄。

2、在五言律诗中,每一句的字数是固定的,每句皆五个字。

3、五言的变格为:平平仄平仄;

4、所以,五言律诗八句格律是一种严格要求的诗歌形式,要求诗人在有限的字数和格律要求下,准确表达情感和思想。

5、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6、今天我们单独引用“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时候,使用普通话读音完全没有问题,而且更加适合。但是我们要清楚,这些句子当时放在这首七律中也是合韵的。

7、这是标准的仄起首句押韵的七律平仄格式,有几处是可平可仄的地方,大家可以自行对照。但是我们在读这首诗的时候会发现一个问题,韵脚“哀”、“回”、“来”、“台”、“杯”感觉读起来不押韵。其实这是发音变化了,这些字在平水韵中都属于“十灰”部,也就是说发“回”的韵母音,念起来是“ui”、“回”、“lui”、“tui”、“bui”的发音。当然只是大概发音,不过肯定是押韵的。

8、对联中的“鲤鱼翻波”格式,来源于格律诗中的对仗句。因为人们不把它当作病格,所以在对句中也不需要专门进行“拗救”,但为了不犯“孤平”这种大忌,在强调“一三五不论”的时候,要特别注意对句中不能出现“孤平”。若是五言,对句的第一个字绝对不能不论,必须用“仄声”;若是七言,如果对句的第一、二两个字不是“平平”而是“仄平”的话,那么第三个字就必须使用“平声”;如果对句的第一、二两个字是“平平”,那么第三个字才可以“可平可仄”。而且,为了避免出现“三平尾”,五言的第三、四两个字,七言的第五、六两个字,在上下联相同的位置,“平仄”可以是相同的,即允许出现“平对平仄对仄”,尤其是在五言的第四个字、七言的第六个字这样的关键位置,即使上下联都是“平声”也不算犯规,这就是“鲤鱼翻波”这种格式的对法。

9、鲤鱼翻波就是平平平仄仄的变格:平平仄平仄,这种句式不算拗体,不用救拗,属于格律诗的正格。但是第一个字不能仄,否则就是孤平了。这种句子一般出现在第七句,也有很多出现在其他句子里,不过一定是单数句。用在第七句如刘长卿的《寻南溪常山道人隐居/寻南溪常道士》:

10、除了平仄、韵脚,律诗在格式上的要求还有对仗。一般要求颌联、颈联对仗,后来因为太难,就只要求颈联对仗了。但是这首《登高》,八句皆对。

11、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人们把它的最后三个字调整了一个平仄位置,变成了“仄平仄”,这样就形成了以下两种变格:

12、杜甫此诗作于大历二年(767年)重阳的夔州。

13、“鲤鱼翻波”这种格式,是格律诗中“双仄尾”这种正格的变格。

1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5、我们首先标出全诗平仄,其中“急”、“白”、“落木”、“不”、“作客”、“百”、“独”、“浊”都是入声字,以仄音入韵:

16、七言的正格为:仄仄平平平仄仄。

17、五言律诗是一种由八句组成的格律诗形式。

18、每句五个字的诗体。它作为一种独立的诗体,大约起源于西汉而在东汉末年趋于成熟,当然,《诗经》中早就有五言的句子,

19、五言的正格为:平平平仄仄;

20、我们只从平仄格律的角度来看,《登高》为何堪称七律样板。

2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2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23、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24、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履痕。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

25、分为五言和七言两种,其正格格式如下:

26、按照格律要求,这种变格的句式是“失替”的,但这种格式在唐人律诗中经常见到,人们还给它专门起了个名字,叫做“鲤鱼翻波”。从古到今,人们都不把这种“失替”的变格当做病格,而是一直把它作为正常的常用格式来使用。

27、五言律诗的八句格律结构要求诗句间的平仄、韵脚等方面都要符合规定,这就要求诗人在构思和写作时非常注重平衡和技巧。

28、格律诗的结构要求严谨,需要符合平仄规律和字数限制。

29、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30、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诗句格律检测

31、单就严格遵守平仄格律来讲,《登高》实为后人学习七律的样板首选。

32、这种格律诗形式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广泛应用,具有独特的韵律美感。

33、四言绝句也叫四言体,是指基本或全部由四字组成的四字句写成的诗(文),限于古体诗文中,对平仄、对仗、用韵等要求不严格,可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可以换韵,盛行于西周时期。属于古体诗的范畴。《诗经》中广泛采用这种诗体,如国风中的《桃夭》、《葛生》。四句一绝,这个观念是自然形成的,从《诗经》以来,绝大多数诗都是以四句为一个段落。《诗经》里的诗,大多数是四言四句,古人称为“一章”。汉魏时代的诗,以四句为全篇的很少,故没有必要把四句的诗定一个诗体名词,即四句一绝还没有成为规格。

34、这段时间是他穷困潦倒的时期,又老病缠身,不过“文章恨命达”,这正是他诗作爆发的阶段。无论平仄、对仗等体式,还是起承转合的文法,都是信手拈来。他的诗句在格律中游刃有余,功力已臻化境。

35、我们粗读此诗,首联、尾联好像没有对,中间两联也没有强行设对。但是认真细读,就能感觉到《诗薮》中说的:“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不只“全篇可法”,而且除了每一联都对仗,在首联中“风急”对“天高”、“渚清”对“沙白”,字词工巧而不露痕迹,对仗圆融贴合景色,这就是出神入化,游刃有余。和李白的纵横阖捭,千里孤行比起来,自是另外一种庖丁解牛的爽快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