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投稿 投诉建议

学生高考鼓励的话题精选好句69句

时间:2022-07-16 11:49:19

1、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2、泊船瓜州王安石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鸿雁满回塘.《渡汉江》

3、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意思是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比单看圆缺、悲欢更高一层的境界是怎样的呢?

5、如果苍天有情,看尽人间爱恨离别后,大概也会渐渐老去;如果月亮无恨,就应该夜夜圆满,那人间大概也没有别离了吧。

6、我要载着一船的星辉,带着闪耀的光芒重回故乡。故乡啊,故乡,让我魂牵梦绕的故乡,我必定要让你以我为豪,我必定想念你的所有。

7、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触发诗人思乡之情的便是秋夜的明月。深秋之夜,一轮满月挂在天边,月光透过窗户,照在诗人的床前,那么皎洁,以至诗人疑是“地上霜”。一个“霜”字,不仅写出了月色之白,更给人以清冷孤寂之感。

8、明月之下,一切都已不堪回首,这听起来是更加悲伤的心境。但李煜高出的那一层境界,在于他的词作,写出了明月千古不曾陨落的一面。

9、李白〔唐代〕

10、邯郸冬至夜思家白居易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11、据说,宋太宗就是在看完这首词之后,给李煜下了牵机药,把他的痛苦结束在了他四十二岁这一年。

12、第四层境界:月如无恨月长圆

13、就是抬起头就可以看见天上的明月

14、"诗魔"白居易和大文豪苏轼,都写过一首《中秋月》。

15、这是因为虽久久仰望,甚至望眼欲穿,依旧不能从明月那里得到一份慰藉,无奈之中,只得低头沉思不语了。

16、明亮的月光洒在床前的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17、"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北宋他乡的这轮明月,也照耀着南唐的故国江山。你说这愁有多大、多深呢?除非一江汹涌的春水,再无可比!

18、遥思远忆。上一类的古诗往往是诗人因景物而引起思乡之情,而思乡的具体内容,诗人并没说明。还有一类诗则是通过思念故乡的具体情景来表现诗人的乡愁。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9、我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20、当初刚从父亲李璟手里接过江山时,李煜也曾意气风发,"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踏马蹄清夜月。"(《玉楼春》)那时他眼里和心里的月色,清淡而柔和;

21、故乡遥,何日去?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

22、遥知兄弟登高处,便插茱萸少一人。佳节,本是家人亲友团聚的日子,但诗人却“独”在“异”乡,因而“倍思亲”。诗人思念什么呢?诗中构想了这样一幅情景:在这重阳佳节,家里的兄弟都登高去了。他们一个个唱着跳着,欢快热闹。可就在他们挨个插遍茱萸的时候,遗憾地发现还少了一个人。兄弟们也许一下子安静下来,手执多出的一棵茱萸念叨着远行的我呢。这里,由“遍插”到“少一人”自然引起了情思。诗人通过想象出来的情景,曲折地表现自己的乡愁,显得婉约动人。无独有偶,白居易的《邯郸至除夜思家》也是如此: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远在异乡的诗人,在冬至的夜里,形影相吊。此时只有灯影相伴,寒气逼人,所以“抱膝”而坐。孤灯加上冷清,自然会想起家里的温暖,亲情的温馨。但诗人并没有写自己如何想家,而是猜想家人此时也会坐到深夜,同样在想着自己。他们此时大概正在念叨着我在外地的生活怎样吧。其实诗人猜想家人想自己,正曲笔表现出自己对家人的深切思念。质朴而深情。问讯梅菊。“美不美,家乡水;亲比亲,故乡人。”远在异地,当见到从故乡来的人时,那种激动欣喜之情可想而知了。见面时一下子涌上心头的一定有许多情况要打听:家人是否平安?故乡的父老乡亲生活怎样?等等。但有这样的一位诗人,他并不问这些,而只是问绮窗前的寒梅开了没有: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时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杂诗》热爱家乡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表现在热爱家乡的山水、土地、风物、人情,以至一草一木上。你看,诗人问家乡寒梅时是那么仔细——“绮窗前”,那么关切——“著花未?”从中可见诗人对家乡时时怀念的赤子之心。梅花常是高尚圣洁的象征,诗中的寒梅显然是代表故乡的。故乡在诗人心目中是何等的美好啊!诗歌从小处着眼,表面看来,似一杯淡水。其实于平淡处,含有浓郁的诗情,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强烈眷恋。我常想,王维写这首诗是不是受南朝陈文学家江总的启发呢?《长安九日》:心逐南云逝,形随北雁来。故园篱下菊,今日几花开?诗中先写自己“心”与“形”的南辕北辙,形象而精练地写出了羁旅远方的心却飞回了故乡。诗人想念故乡,想象着那篱笆边纯洁美丽的菊花,“今日几花开?”是开了一朵、两朵,还是三朵、四朵呢?读着这样的诗句,我们仿佛看到诗人还要一一去点数似的,那急切之状、痴情之态,跃然纸上,真是一往情深啊!修书传语。关山难越,锦书难寄。思乡的人啊,往往只能对月空吟,对影沉思。此时,要是遇到赶往故乡去的人,那叫诗人们多么欣喜啊!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张籍《秋思》终于可以给家乡捎封信了!诗人把全部的思乡之情都倾注在家书中。他写了又写,看了又看。觉得该说的全说了,才把信封上。但在行人要出发的时候,诗人还是禁不住又拆开封,再看看。生怕还有什么没说清楚。诗中的“欲”、“复”、“又”等字眼,恰当地曲折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临发又开封”这一细节,生动细致地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我们常说于细微处见真情。诗人往往会抓住典型的细节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情。再如岑参的《逢入京使》: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离开故乡,已是路途漫漫,但诗人仍频频回首,遥望故乡。这种眷恋与不舍化作点点泪珠,沾湿衣襟。不曾想,竟遇上回长安的使者!诗人马上转忧为喜,这不是一个绝好的带信的机会吗?但诗人随即又发愁了,因为是在路上偶遇,没有纸笔,写不成信啊!匆匆相见,又立即分手,千言万语,不容细谈。无奈何,只好捎个平安的口信吧。朴素自然的诗句,饱含着诗人的一片深情,具有感人的艺术力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品读着一首首愁肠百结、哀怨缠绵的乡愁诗,我们似乎触摸到了诗人们的那颗诚炽的心。汲取着古典诗歌的艺术营养,感受着传统文化的美感与熏陶,你一定会得到美的享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23、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十二月,苏轼由密州改知徐州。次年四月,苏辙送苏轼到徐州上任,并在徐州陪苏轼住了一段时日。这年中秋,兄弟俩一起赏月,本是人月两团圆的美好夜晚,但苏轼想到中秋过后,弟弟马上就要走了,不知道再见月圆时,兄弟俩各自身在何方,于是又伤感起来。

24、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

25、明亮的月光洒在窗户纸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

26、译文如下:明亮的月光洒在井上的栏杆上,好像地上泛起了一层白霜。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的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故乡。

27、南唐灭亡,李煜刚被囚禁于汴京时,他说"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相见欢》)月犹在,只是形状如钩,不管是他的人生还是他的国家,圆满都已经不再;

28、这样一路看着明月走过来的李煜,看透了它的亘古不变。他的文字踟蹰在不变的明月和变化的人事之间,这比起咏叹月圆月缺,更多了纵深感。

29、这首诗中,也写了月色如霜,也渲染了冷清凄凉的氛围。这样的景色加上戍卒将士长年在边关要塞,更觉寂寞。在这样的氛围中,忽然不知从何处传来芦笛声,婉转悲切,如泣如诉。

30、静夜思,唐,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后两句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我抬起头仰望窗外一轮明月,低头仿佛看到了故乡的亲人朋友。

31、

32、“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作者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这首诗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33、农历每月初一,几乎是看不见月亮的;初二以后,慢慢有了月牙,逐渐圆润;到了十五,是月亮最圆最美的时候,只可惜太过短暂;从十六开始,月亮又会一点点变回月牙,直到看不清、看不见。这一个轮回,就是农历的一个月。

34、他感到光看地上的月光还不足以寄托自己的情思,因而便“举头”仰望,这样便可看得更加真切一些,清晰一些,似乎要从这明月里寻找家人从远方寄送来的美好祝愿。

35、诗的前两句,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36、回故乡,乘一支长蒿,随着心的河流,向故乡漂流,向故乡漫溯。

37、后两句诗人从沉思中转而清醒过来,便是一“举头”,再一“低头”。为何要“举头”?因为诗人后来既然已醒悟到地上应是月光而不是白霜,所以就产生了无穷的遐想,这就是“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之类的古人有关月光传情的诗句所表述的思亲之情。

38、那月圆人也圆的时候,是不是就没有惆怅了?

39、月圆的时候,人却难以团圆。失意之人心中的愁与恨,被中秋的明月勾了出来。

40、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41、静夜思由唐朝著名诗人李白写作。

42、赏析

43、我禁不住抬起头来,看那天窗外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头沉思,想起远方的家乡。

44、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45、静夜思的后二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表达了思乡之情。

46、"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是借助月亮表达思乡之情的。

47、是的,这是一首抒情诗词,描写无声的月光和客居他乡的漂泊游子,在秋夜望月时的思乡之情。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诗词人在深夜人静,辗转难眠思乡的情感。

48、而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中,又数农历八月十五的月亮最为皎洁和圆满,所以这一天便是象征团圆的中秋。

49、都以芦笛声为诱因,表现深切的思乡之情。悲凉哀怨,感人至深。

50、尤其是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一旦离乡,前路漫漫,何日是归年;关山重重,乡书谁人传递?于是,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常常不禁悲从中来,美丽而忧伤的诗句便汩汩而出,成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诗篇。

51、仰望既久,思念愈深,诗人便又转而“低头”了。为何还要“低头”呢?

52、以无情言情则情出,从无意写有意则意真。于是,诗人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寄情明月之举,头上的明月,心中的故乡,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53、将月亮的圆与缺,和人生的悲与欢相关联,这是古代文人多情的一面。但如果只是这样理解月亮,就太浅显了。而像苏轼这样的一代文豪,他对月亮的认知当然不会仅限于此,后面还会提到。

54、那些风景、那些心事,被古人们用文字记录下来。等我们这些后人再去翻看时,便看到了不同的人生境界。

55、她若有所思地盯着又好像什么也没有看,目光迷离,陷入了深深的回忆

56、诗人往往因之而挥洒自己的诗情。

57、[初唐]宋之问岭外音书断,经冬夏历春。

58、静夜思的写法如下:

59、再看看苏轼的《中秋月》,他写在苏轼和弟弟苏辙共同赏月的中秋,可苏轼还是伤感地说:"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60、相比起颠沛流离的人生,这种团圆的美好何等短暂!所以北宋文学家石曼卿,为唐代诗人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对上了绝妙的下半句——"月如无恨月长圆"。

6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62、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3、我会说,是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64、唐·李白《静夜思》

65、“一夜”可见思绪持续时间之长;“尽望”点出感染范围之大。

66、逆旅夜雨、明月高悬、夕阳西下、塞外芦笛等等,都会牵动诗人对故土的思念。

67、触景生情。诗人们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种机缘而奔涌而出。

68、被称做中国第一思乡诗的《静夜思》便是如此: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69、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

70、诗里提到了四种人:"陇外久征戍"的人、"庭前新别离"的人,还有"失宠故姬",以及"没蕃老将"。总结起来,都是失意之人。

71、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72、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卷六)王世懋认为:“(绝句)盛唐惟青莲(李白)、龙标(王昌龄)二家诣极。李更自然,故居王上。”(《艺圃撷馀》)怎样才算“自然”,才是“无意于工而无不工”呢?这首《静夜思》就是个样榜。所以胡氏特地把它提出来,说是“妙绝古今”。

73、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74、白居易说"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中秋之夜的月光应该是很美的呀?它会给谁"添愁益恨"呢?

75、再来看李益的《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76、这是一首绝命词,是李煜被毒死的前夕所作。宋太祖开宝八年(975年),宋军攻破南唐都城金陵,李煜奉表投降,南唐灭亡。三年后的一天,宋太宗派人去探视李煜,李煜说:"当初我错杀忠臣潘佑、李平,悔之不已!"大概就是在这种心境下,李煜写了这首《虞美人》。

77、接着诗人不禁一“举”头、一“低”头,由“望”而“思”。细致的动作逼真地写出了诗人的心理活动。诗人仰望着玉盘的明洁,月桂的婆娑,思绪联翩:今夜的月儿多圆啊,可人呢?怎能团圆!于是诗人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的什么呢?诗人没有具体讲。还是让我们读者去想象吧。

78、白话释义:

79、石曼卿的句子对得虽秒,可阴晴圆缺是自然规律,哪里是因为月亮有恨呢?那不过是人心的恨折射到了明月之中,是人想让明月来分担自己心里的恨吧。

80、我凝神望着天上的云,眼神里充满深情,默默地想念着故乡和那里的亲人。

81、静夜思

82、诗的后两句,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

83、《静夜思》唐.李白

84、作者一抬头,一低头两个动作就写出自己的思念故乡,思念亲人朋友的思乡之情,作者借景抒情,借月亮之圆,象征人之团圆,借圆抒发自己内心的思乡之情。

8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回答者:argent_1987-高级魔法师七级12-618:03--------------------------------------------------------------------------------日暮乡关何处是——古诗中的乡愁思乡,自古以来一直是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

86、赴北庭度陇思家岑参西向轮台万里馀,也知乡信日应疏。

87、古人也总喜欢举头望月。可虽然他们看到的是同一轮明月,月光在他们心里却映衬出了不同的风景、不同的心事。

88、赏析: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89、第三层境界: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90、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

91、每一个夜晚,月亮的脸都在悄悄地改变。这变化太多、也太快,仿佛命运的悲、欢、离、合。

92、直到最后,经过三年的痛苦和挣扎,李煜走到了崩溃的边缘,"春花秋月"究竟何时才能了?之所以不堪回首,正是因为明月依旧,还是他意气风发时的那轮明月,只是他已不是从前那个自己,故国也已经是别人的城池了。

93、这袅袅之音,深深地触动了将士们的怀乡之情。

94、同样,李白也写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的诗句。

95、借明月寄托心中思乡之情,也让人引起无限的遐思。一抬头一低头之间,尽显出诗人的浓浓的思乡情怀。

96、译文

97、《静夜思》表达诗人思念家乡的诗句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98、在这皓月当空的夜晚,怎承受得了回忆故国的伤痛!